我的侍女要登基 第86节
  “眼看着赋税官不肯容情,那位夫人百般无奈,终于说,将我带走吧,纵然年迈,还能入军中为你们浆洗衣物,若是粮食没了,幼子只能在家中等死。眼看着这对母子凄惨,我于心不忍,可是,军法规矩不容亵渎。”
  “最后,我自己取了银钱出来,算是替代了这位夫人的赋税。”
  “将这个母亲归还她的孩子,我没有丝毫欣喜,只觉得心情沉重。”
  “能救这个人,能救那个人,可纵然倾尽全力,我能救得几个人?战争一起,多少百姓骨肉分离,家破人亡。”
  吴婕没有说话,她明白,这种征发军粮,不是边疆的百姓饿肚子,就是西北兵马饿肚子。让那些士兵饿着肚子拼杀,送命,战败,将来大家都要死。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只能让百姓饿肚子了。
  元璟的声音低缓而沉重,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直白,却让吴婕不知道该怎么说。
  东越国家虽小,却因为地理位置便利,百姓生活比较富裕。但就是这样,依然有些贫寒人家,一旦遇上天灾人祸,情况更加惨烈,甚至流离失所。
  而北魏的边境就更惨了,早年北地的蛮族时常南下侵扰,北魏边关战事频繁,百姓苦不堪言。
  元璟扶着横栏,沉暗的暮色中看不清楚神情。
  “这些年想想,我很庆幸那一次去了前线,去了轴重营,才亲眼看到这么多。”
  “高檀宇为人雄才伟略,他执掌西北三十年,势力根深蒂固,父皇当年在世的时候,对这些重臣都多有优容,对西北屡次加恩,甚至将数个郡的赋税划拨其使用。想必高檀宇也是忌惮着这点儿恩义,不好立时谋逆。”
  “但这些年来,他私底下的动作不断。你知道吗,西域三十六国之中,有数个国家,其实已经被高氏兵马覆灭,换上了他们的傀儡。只是朝廷茫然不知。甚至连夜阑国,都在其控制之下。”
  吴婕震惊,夜阑国可不同于普通的西域国家,这个国度的建立就是马贼,而建国之后也没有放弃这个发财的机会,明面上交好各国,私底下依然在干着抢掠杀人的勾当。若是与高氏有勾结……
  “夜阑国这些年来劫掠的大批银钱,至少有一半上贡进了西北将军府。”元璟唇角带着嘲讽。
  “父皇晚年有感于朝廷银钱艰难,听取了吏部郎中王功孝的谏言,与西北广开商贸来往,果然大幅度缓解了户部的窘迫,西域财源滚滚,便被高檀宇盯上了。”
  “朕对夜阑国下手,虽然未明着跟高氏撕破脸皮,却已经让他们忌惮不已。”
  吴婕没有说什么,高子墨的话语中,高氏确实功高蒙冤,满心悲愤。
  但从元璟的角度,又是另一个故事。
  故事里有更多的无奈,更多的百姓悲歌。一个个虽比不得高氏的壮烈,却更显苍凉。
  那天晚上,吴婕辗转失眠了。
  第二日清晨,大船抵达金芜城,到了双方分别的时刻。元璟从侍女手中接过披风,抖开披在吴婕肩头。
  吴婕整个人笼罩了他的阴影之下,仰起头,看着元璟熟悉的容颜。
  他依然是静若深水的模样,只是滢滢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多了一份眷恋不舍。
  吴婕怔怔凝视着他,想到这个人即将从金芜换船北上,赶赴边关,迎战南下的大军。心里头一阵收紧。
  替她扣上披风的银扣,元璟突然低下头。
  吴婕觉得额头一热,是他的唇触在那里。
  “一路顺风吧,公主殿下。”温暖的感觉一闪即逝,他含笑叮嘱道。
  “皇上……”吴婕低呼一声。
  元璟笑道:“若有那一天,听到了兵败身死的消息。闲暇之时,记得给朕上一炷香。听说新韶城白鹿寺的香火非常灵验。说不定我身在地府也能收到你的声音。”
  吴婕身形微颤,这种话也是随便说的吗?
  吴婕颤抖的视线中,元璟果断地转身离开了。
  从金芜城向东南扬帆起航,不久,吴婕的船到了鹭江口。
  大船停泊下来,吴婕透过船上的窗户,遥望着苍茫一片的江水。
  两年前,就是在这里,紫茴一杯毒酒,将她弄晕,然后扔到了江水之内。如今故地重游,看着水浪翻涌,吴婕满心纠结。
  码头还是那个码头,驿站还是那一处驿站。
  甚至连房间里的陈设都没有太大改变。吴婕坐在床边,想着不知道元璟北上的路途是否顺畅。还没有入睡,突然门外响起了匆匆的脚步声,凌乱而急促。
  吴婕立刻起身,听见外头传来一个熟悉的清朗声音:“贵妃娘娘,城内有变,请尽快动身!”
  护送吴婕南下的是两艘大船,除了仆役船员,元璟还安排了一百名精锐的士兵随行。此时站在门外的就是统帅这些士兵的校尉邓澈。
  “发生何事?”吴婕忍不住问道。
  “前头城内发生战乱。请娘娘火速移驾船上,咱们离开此地。”邓澈言简意赅地说道,
  “战乱?”吴婕睁大了眼睛,“是蛮人打过来了?”
  邓澈摇摇头,“不是蛮人,应该是南陈的兵马。”
  南陈?对了,这边里南陈比较近……不对啊!此地勉强算是北魏腹地,南陈已经打到这里,那岂不是南方战线全面崩溃……
  吴婕以最快速度穿上衣装,侍女推开房门。
  门外的邓澈满脸焦急,见到吴婕出来才松了一口气。
  他和两名侍卫护持着吴婕快步出了驿站,一边解释着吴婕的疑惑。
  “是南陈的水军,走海路北上,悄无声息接近了此地。如今兵临城下,城内大乱。请娘娘尽快移驾。”
  吴婕立刻问道:“可是南陈水师占据了江面,我们如何走脱?”
  “水师是从夹江入海口来的。咱们乘船南下,从瑞江口走,与他们并非一路。”
  吴婕简单想了想附近的水道地图,她向南,而南陈的兵马从东向西,只要自己抓紧时间离开,双方确实不会撞见。
  驿站距离码头并不远,吴婕一行很快抵达了目的地。
  从马车上下来,一阵寒风吹来,吴婕打了个哆嗦。
  寒冬已至,深夜的风经过水面,凄冷刺骨。
  她放眼望去,不禁大吃一惊,白天还冷寂荒芜的码头,此时竟然熙熙攘攘挤满了人。
  漆黑的夜色下,靠着零星的火把灯光,吴婕依稀分辨出,都是些寻常衣着的百姓,扶老携幼,背着大大的包裹,簇拥在码头边上。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满是恐慌,冰冷的风吹过拥挤的人群,很多衣衫单薄的人瑟瑟发抖。
  “都是城内听闻了消息的百姓,想要逃离。城池一旦被围困,就逃不掉了。”邓澈解释道,目光隐有悲凉。
  吴婕忍不住道,“能逃去哪里?”
  “过了江,江北的连安城城墙更高,守军也多,比留在这里安全。”
  吴婕沉默了,兵乱一起,人命贱如草芥。一旦破城,就算不会被屠城,也多半会被抽调壮丁去服劳役,九死一生,更别说万一打成持久战,粮草断绝,城内百姓更惨。
  站在船头遥遥看去,就在这片刻功夫里,岸边的人越聚越多。
  然而,码头上的船只明显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争抢有限的船只,水边乱成一团。甚至有被从船上挤下去的。
  吴婕粗略估算了一下岸边百姓的数量,再看看数量有限的船舶。这样计算下来,至少要三四天才能将岸边的百姓运送过河。岸边很多都是老弱妇孺,这样酷寒的天气里留在野外数日,只怕会生生冻死。
  有些绝望的百姓,眼看着吴婕这边两艘鲜亮的大船,开始往这边靠拢,试图上船。
  邓澈提醒道:“娘娘,为保证路途顺畅,还是尽快离开吧。”
  吴婕眼看着那些百姓扶老携幼,越来越近,掌心握紧又松开,终于咬牙道:“先不走了,传令让大船去帮忙运送百姓。”
  邓澈一怔:“可是娘娘,此时不走,只怕南下就会遇见敌军。”
  平心而论,身为大魏军官,他也是想要帮助这些无辜百姓的,但是军令在身,保护吴婕是更重要的任务。
  岸边的百姓越聚越多,就算他们两艘大船投入,也不是短时间能运完的。
  “待将这些百姓送走,我们不南下了。”吴婕咬着唇,低声道,“到时候取道向西,沿着来时的路北上,返回京城。”
  她终于下定了决心。
  她想要见一见高子墨。这场灾劫有她一份责任,她不能就这样甩手不管。
  甚至不考虑这北方的满地百姓,现实一点儿,真的逃回了东越,说动伯父投靠南陈。可一旦北魏守不住,北方蛮夷兵马肆虐,将来必会南下侵扰。那将是延绵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灾劫。
  只要有一线希望,她也要尽力挽回这个最惨烈的结果。
  就算身死在异国他乡,也比这样抱着满腔愧疚苟延残喘要强。
  对吴婕的决定,邓澈大感意外,“可是娘娘,之前皇上吩咐,无论遇到什么,都要以您的安全为重,力求平安将人送回新韶城。”
  “皇上的旨意,是因为我的心愿,如今我改了念头,自然无需南下。”吴婕果断地道,“若有违逆之处,将来我会解释。”
  她言语果断,掷地有声。半天却不见邓澈回应。
  以为这个年轻人还在犹豫,吴婕抬起头,却见邓澈眼眸中隐有光亮。
  “不必娘娘解释,娘娘弱质女子,尚且有如此决心,属下等都是兵甲之士,身受皇恩,更是分内之事,理应效力。”意识到吴婕的决心,邓澈神情有些激动。身为大魏禁军的军官,这种危机时刻,当然更希望帮助眼前受难的子民百姓。
  吴婕放弃南下故乡这个平安的选择,而是救助百姓,让他立刻对眼前的贵妃多了一份发自内心的尊重。
  他恭敬地行了个礼,立刻转身吩咐手下的士兵分头忙碌起来。
  第87章 敌袭
  吴婕身在的官船是匠坊特制的府衙专用, 坚固高大远胜民间船只。两艘大船投入运送的行列,速度大幅度提升。
  而且邓澈安排了士兵维系秩序,岸边原本熙熙攘攘乱成一团的场面也大为改善。人群按照之前居住的坊市, 被划分为几大块, 逐个等待着上船离开。
  吴婕看到有些妇孺因为走得太匆忙, 粮食不足,又命令将船上的食物分了下去。
  两艘大船和江上的一些小船,井然有序地开始了运送渡江的工作。
  同时邓澈又派人去江对岸联络了连安城的官吏, 前来接收难民百姓。有了地方官府的帮助,渡河的效率再一次提升。
  到第二日黄昏,这一场持续一天一夜的活儿终于要大功告成了。
  吴婕站在船头,眼看着最后一批百姓就要上船了, 还没来得及感到欣慰, 却远远看见, 地平线的尽头腾起一团黑蒙蒙的雾气。
  有经验的士兵立刻认出, 是大队的骑兵冲着这边逼近腾起的尘沙。
  附近大魏的兵马都已经收拢到了坚固的城池之内, 这个时候出现在远处的兵马, 不用怀疑,
  “是敌袭!”
  “快上船过江!”
  原本井然有序的岸边瞬间乱了起来。
  邓澈急奔到吴婕身边,“娘娘,立刻抽下悬梯, 入江北上才行。”
  “等等, 还有一些百姓在岸边。”吴婕俯瞰岸边, 那里还有二三百人,正排队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