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节
狂奔之下,吴军早就没了队列阵型可言,手脚并用有之,丢盔弃甲者有之,无论将校如何喝令约束,都是一丁点儿效果都没有。
非只如此,在浮桥南岸负责接应的吴军,都开始双股发颤。
这不仅是因为从浮桥冲杀过来的反抗军精骑势不可挡,人命在马蹄下形如草芥顷刻断折,没有反抗能力,对方展现出来的压迫感太过骇人,还因为在浮桥北岸的大地上,冒出了一道道绵长黑线。
这些黑线没用多久就变成了一片片望不到尽头,黑压压的晋军将士!他们呐喊着咆哮着,汹涌如潮水,接连涌向渡口方位!
那是反抗军步军。
其中一部分是一路追着六万多侍卫亲军而来,另一部分则是之前从淮阴城退走的晋军人马。
现如今,反抗军精骑的前队已经冲过浮桥,为他们打通了道路清扫了障碍,后续他们渡河南下没有任何实质阻碍!
渡河逃到南岸的吴军有三万多人,接应他们的将士有近万之众,这本身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但眼下反抗军精骑尾随吴军将士冲过了浮桥,负责接应的吴军没能如期封锁渡口亦或是烧毁浮桥,连对抗奔雷滚滚的反抗军精骑都做不到,又如何能面对无穷无尽的步军将士?
实事求是地说,若是负责接应的吴军够有魄力,就该在杨德明的断后部曲被击破,大群侍卫亲军尚未通过浮桥之际,果断点燃浮桥将其烧毁,如此一来便能阻止反抗军精骑尾随吴军杀过淮河。
在这种情况下,成功到了南岸的侍卫亲军就能安全,有时间有余暇重振队列恢复秩序,负责接应的吴军还能守住南岸,让反抗军无法安然搭建浮桥。
然而也会有很多侍卫亲军被他们害死。
已经上了浮桥的,还没有从北岸上浮桥的,不是会被他们烧死,就是会落入反抗军之手,成为精骑马蹄下的亡魂。他们等于是亲手杀害了大量同袍,葬送了吴国精锐。
谁能承担这样的责任?谁敢下达这样的命令?
除了杨延广,便是杨德明。
可杨延广正在半空作战,虽然有高手保护,但面对尺匕、扈红练、方墨渊等人的猛攻,还被一旁的赵宁虎视眈眈,根本无暇分心。
至于杨德明——他伤得不轻,眼下仍在北岸浴血奋战,率领亲兵营残部负隅顽抗,被赵平亲自带着人团团围攻。
随着反抗军精骑大举冲过浮桥杀到南岸,在渡河的侍卫亲军亡命狂奔毫不回头的情况下,负责封锁浮桥的吴军将士根本没有战心,也没有力量阻挡反抗军精骑。
他们跟着侍卫亲军一起转身溃逃。
一时间,兵败如山倒。
淮河,并没能阻挡晋军。
渡过淮河进入淮南大地的吴军,也没能脱离危险逃出生天。
第九五六章 势如破竹(12)
从杨延广所在的位置放眼向下望去,溃败南逃的吴军无边无际,形如“泥沙俱下”,而在后面追杀他们的反抗军精骑,则似山中猛虎、原野狼群,彪悍凶猛而又秩序井然。
两条腿跑不过四条腿。
跑在后面的吴军不断被追上砍杀,鲜红迸射惨叫迭起。骑兵兵甲上多了大抹大抹的血色,奔驰间被阳光照得熠熠生辉;辽阔地面上多了密密麻麻的黑点,在阵阵秋风中逐渐没了动静。
杨延广眼如铜铃,目眦崩裂,面似染缸,青白交替。
“完了,全都完了,侍卫亲军完了,六十万大军全完了,本王攻伐中原的希望没有了,大吴王国的江山社稷崩溃了......”
杨延广脑中空白,心乱如麻,无数鬼哭狼嚎般的声音在脑海深处交替回响。身体震颤之下,手脚发抖视野模糊,连近在眼前的大晋高手都瞧不真切,哪怕强劲真气到了面前也毫无察觉。
魂飞魄散,不外如是。
“王上!”
“王上危险!”
“王上快走!”
“王上......”
众吴国高手见杨延广嘴唇乌紫满面酡红,行动迟缓状似入魔,纵然身边有人护卫,仍在大晋高手的进攻下险象环生,不由得纷纷大急,从各个方向往此处边战边靠,想要救援一二,同时出声示警。
被众人一顿呼喊,杨延广稍稍回神。
他惨然一笑,万分凄凉,好似死了儿子的父亲,犹如没了家舍的穷人:“三军皆溃,一败涂地,社稷沦陷,吴国垂危,本王——还有什么好走的?还能走到哪里去?!”
目光越过半空群魔乱舞的异象,他遥遥看向赵宁,但见对方依然是负手而立,云淡风轻古波不惊,每一根头发都好像在散发着掌控天下的气度,不由得更是心痛如绞。
实事求是地说,地面吴军虽然完全溃败,但半空中的战斗吴国并未落入下风,恰恰相反,因为大晋高手被一分为二,半数在河东,这里的高手虽然能够跟吴国高手一战,但劣势是实打实的。
杨延广真要豁得出去,完全可以选择以命相搏,谋求跟赵宁同归于尽。
可他早已不是一名战士,不是一员悍将,失去了在九死一生之境拼却所有资本,跟敌人杀个你死我活,不到最后一口气决不后退的悍勇。
身为君王,杨延广姑且心如死灰,他麾下的吴国臣子哪里还能全都心智不失,坚如磐石?片刻之间,就有不少吴国高手不再奋力向前,相继转攻为守,招式变得一个比一个保守。
刚刚还占据上风的战局,很快就被扭转,双方很快进入了势均力敌的态势。
眼瞅着形势对吴国高手越来越不利,一些修行者眼神闪烁,再打下去说不定就要有人临阵反戈,转投赵宁而去了,这时,终于有人站了出来。
“大将军!”
“请大将军带王上走!”
“大将军!”
众人眼见杨大将军跳入战场,陌刀横竖一挥一劈,毫不费力将杨延广近前的大晋高手逼退,纵身来到了杨延广身边,无不心神一振。
杨大将军面容木然眼神平静,一把拉住杨延广,半个字也没有说,身形一闪霎时间远去千百丈,眨眼间便脱离了电闪雷鸣乌云滚滚,混乱激烈危机四伏的战场。
在此期间,大晋高手未曾阻拦。
他们甚至连回头请示赵宁的动作都没有。
开战之前赵宁就下过命令,杨大将军不出手便罢,倘若杨大将军出手,则不必阻拦吴国修行者逃走。
这一战大晋已经赢了,没必要再跟杨氏高手厮杀到底,平白付出不菲伤亡,耽误回河东与魏氏高手的对决。
杨大将军带着杨延广脱身后,众吴国高手并未慌忙遁走,依旧跟大晋修行者交战不退。
无论如何,他们脚下还有数万大军,在自身并无危险的情况下若是弃之而逃,回到吴国怎么都不好看。只要杨延广到了安全地带,杨大将军又能制衡赵宁,他们就没有太多生死之虞。
只不过,局势发展到现在,吴国王极境高手们的战斗也就是应付差事而已。
别说他们只是占有上风,就算他们能够压制大晋高手,在杨延广信心破灭只能被抬走,而大军又全面溃败的情况下,他们都无心跟大晋修行者一拼到底。
......
淮阴渡口南岸不远处,是吴国军事重镇楚州山阳城。
之前来接应侍卫亲军渡河的兵马,正是山阳城驻军。现如今,吴军一路溃退奔向山阳,反抗军精骑一路追杀同样是直奔山阳。
淮阴也好,山阳也罢,都位处大运河之畔,是大运河邗沟段(淮扬运河)北端。
淮扬运河本身就是吴国物资粮秣运往中原的重要通道,杨延广在筹划侍卫亲军自淮阴渡河南下时,曾让吴国调集大量粮秣物资运往山阳,并准备了许多船只。
前者是为了大军驻防山阳,应付晋军可能的追击,后者是为了方便运送将士,一旦战事不利能够快速退往扬州一带。
这番能进能退的布置,随着侍卫亲军被晋军尾随渡过淮河,大举杀向山阳城而灰飞烟灭。
对吴军而言,山阳已经不可固守。一方面是山阳驻军折损近半,全军崩溃无心守战,另一方面则是晋军紧随其后,反抗军精骑身后就跟着大量步军,攻夺山阳毫无难度。
逃至山阳的吴军只有区区一万多人。
这一万多人上了船。
依照反抗军的性格与此战目前形势,他们是不能容忍这一万多吴军逃出生天的,这么多人登船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反抗军必然不会坐视,肯定要在岸边追歼。
但事实是,反抗军精骑在距离运河数百步的位置停了下来。赵英静静看着吴军溃卒登船,没有任何冲杀上前的意思。
这当然不是反抗军突然变得仁慈,也不是赵英累了战不动了。
而是不能上前。
运河上停着的船不是一般的船。
是吴国水师的战船!
数百艘大大小小的战船,非是能够贸然接近的存在。别的姑且不说,仅仅是楼船上的无数箭垛,就能给冒进的骑兵带来无尽噩梦。
强弓劲弩这些东西,战船上从来不会缺,尤其是楼船类大型战船,甚至会装备床弩这样的利器。对骑兵而言,水师楼船就是军堡城池,他们拿对方根本没有办法。
那么晋军有水师吗?
答案显而易见:没有。
河北没有,河东更没有,就连中原也没有。无论张京还是常怀远,麾下都没有成规模的水师部曲,晋军想缴获都缴获不了。
“将军,难道我们就这么干看着,坐视他们从我们眼皮子底下溜走?”副将心有不甘地问赵英。
浑身浴血、面容如铁的赵英,目不斜视地打量着吴国水师战船。
先前吴军从中原撤退时,之所以没有用到水师,是因为晋军扼住了大运河进入中原的咽喉——符离城。晋军抢占符离,铁链锁江,便断了吴军水师沟通中原的可能。
半响,赵英哂笑出声:“不过是万余残兵败将而已,有多大用处?五六十万吴军都被我们所击败,就算这万余人回到金陵,杨氏还能凭此挽回局面不成?”
他挥了挥手,转身向众骑下令:“前往山阳城!”
吴国水师既然停在距离山阳城较远的地方,接应吴军溃卒登船,就表明山阳成已经被他们所放弃。
精骑连续奋战多时,今日又经历了一场追击大战,正好去山阳安营扎寨,暂且缓一口气。
别人不知道赵英可是很清楚,渡过淮河拿下山阳,并不意味着他们这些骑兵的作战任务就告一段落了,接下来他们必然要继续奔战,转战江淮十四州。
如赵英所料,当他们赶到山阳城的时候,城池已经被晋军步军先锋拿了下来,城里没有一个吴军将士。当然,城外还是有的,许多跑得慢的吴军士卒并不知道山阳已经被夺。
这些人到了山阳城前,基本都成了晋军俘虏。
随着吴国水师带着接到的一万多将士顺流而下,离开山阳,淮阴渡河战役宣告结束,后续晋军步军大队人马安然渡河,顺利进入淮南地界。
当晚,赵宁在山阳听取修行者们汇禀各处战况。
淮阴战事在他眼前进行,没什么需要多说的,赵宁重点了解的是临淮战况。
今日从临淮渡河的吴军有接近两万人,原本驻守临淮的吴军也已在天黑后撤退,合计有三万多人。
黑夜之中视野不好,临淮一带的晋军并未贸然追击,毕竟临淮对岸就是吴国军事重镇盱眙城。他们打算在明日天亮后再行渡河南下,眼下只是进占了临淮城。
“吴军不会在盱眙停留,若我所料不差,他们必然是与盱眙驻军合兵一处,连夜向滁州方向撤退。”
赵宁简单分析一番,传令让彼处的晋军明日天亮后渡河南下,全速向滁州方向进击,“滁州清流关是个要地,想要不被吴军据此迟滞步伐,就得咬住吴军尾巴紧追不舍。”
交代完临淮战事,赵宁下令,让集结淮河上游钟离、下蔡两地的晋军,明日渡河南下,向淮南地界挺进,攻城掠地。这个方向的晋军只是偏师,无需耗费多少心神。
“一言以蔽之,进入淮南州县作战最重要的就是快,绝不能让溃败的吴军缓过气,在各地站稳脚跟,依托城池与我们鏖战。”
非只如此,在浮桥南岸负责接应的吴军,都开始双股发颤。
这不仅是因为从浮桥冲杀过来的反抗军精骑势不可挡,人命在马蹄下形如草芥顷刻断折,没有反抗能力,对方展现出来的压迫感太过骇人,还因为在浮桥北岸的大地上,冒出了一道道绵长黑线。
这些黑线没用多久就变成了一片片望不到尽头,黑压压的晋军将士!他们呐喊着咆哮着,汹涌如潮水,接连涌向渡口方位!
那是反抗军步军。
其中一部分是一路追着六万多侍卫亲军而来,另一部分则是之前从淮阴城退走的晋军人马。
现如今,反抗军精骑的前队已经冲过浮桥,为他们打通了道路清扫了障碍,后续他们渡河南下没有任何实质阻碍!
渡河逃到南岸的吴军有三万多人,接应他们的将士有近万之众,这本身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但眼下反抗军精骑尾随吴军将士冲过了浮桥,负责接应的吴军没能如期封锁渡口亦或是烧毁浮桥,连对抗奔雷滚滚的反抗军精骑都做不到,又如何能面对无穷无尽的步军将士?
实事求是地说,若是负责接应的吴军够有魄力,就该在杨德明的断后部曲被击破,大群侍卫亲军尚未通过浮桥之际,果断点燃浮桥将其烧毁,如此一来便能阻止反抗军精骑尾随吴军杀过淮河。
在这种情况下,成功到了南岸的侍卫亲军就能安全,有时间有余暇重振队列恢复秩序,负责接应的吴军还能守住南岸,让反抗军无法安然搭建浮桥。
然而也会有很多侍卫亲军被他们害死。
已经上了浮桥的,还没有从北岸上浮桥的,不是会被他们烧死,就是会落入反抗军之手,成为精骑马蹄下的亡魂。他们等于是亲手杀害了大量同袍,葬送了吴国精锐。
谁能承担这样的责任?谁敢下达这样的命令?
除了杨延广,便是杨德明。
可杨延广正在半空作战,虽然有高手保护,但面对尺匕、扈红练、方墨渊等人的猛攻,还被一旁的赵宁虎视眈眈,根本无暇分心。
至于杨德明——他伤得不轻,眼下仍在北岸浴血奋战,率领亲兵营残部负隅顽抗,被赵平亲自带着人团团围攻。
随着反抗军精骑大举冲过浮桥杀到南岸,在渡河的侍卫亲军亡命狂奔毫不回头的情况下,负责封锁浮桥的吴军将士根本没有战心,也没有力量阻挡反抗军精骑。
他们跟着侍卫亲军一起转身溃逃。
一时间,兵败如山倒。
淮河,并没能阻挡晋军。
渡过淮河进入淮南大地的吴军,也没能脱离危险逃出生天。
第九五六章 势如破竹(12)
从杨延广所在的位置放眼向下望去,溃败南逃的吴军无边无际,形如“泥沙俱下”,而在后面追杀他们的反抗军精骑,则似山中猛虎、原野狼群,彪悍凶猛而又秩序井然。
两条腿跑不过四条腿。
跑在后面的吴军不断被追上砍杀,鲜红迸射惨叫迭起。骑兵兵甲上多了大抹大抹的血色,奔驰间被阳光照得熠熠生辉;辽阔地面上多了密密麻麻的黑点,在阵阵秋风中逐渐没了动静。
杨延广眼如铜铃,目眦崩裂,面似染缸,青白交替。
“完了,全都完了,侍卫亲军完了,六十万大军全完了,本王攻伐中原的希望没有了,大吴王国的江山社稷崩溃了......”
杨延广脑中空白,心乱如麻,无数鬼哭狼嚎般的声音在脑海深处交替回响。身体震颤之下,手脚发抖视野模糊,连近在眼前的大晋高手都瞧不真切,哪怕强劲真气到了面前也毫无察觉。
魂飞魄散,不外如是。
“王上!”
“王上危险!”
“王上快走!”
“王上......”
众吴国高手见杨延广嘴唇乌紫满面酡红,行动迟缓状似入魔,纵然身边有人护卫,仍在大晋高手的进攻下险象环生,不由得纷纷大急,从各个方向往此处边战边靠,想要救援一二,同时出声示警。
被众人一顿呼喊,杨延广稍稍回神。
他惨然一笑,万分凄凉,好似死了儿子的父亲,犹如没了家舍的穷人:“三军皆溃,一败涂地,社稷沦陷,吴国垂危,本王——还有什么好走的?还能走到哪里去?!”
目光越过半空群魔乱舞的异象,他遥遥看向赵宁,但见对方依然是负手而立,云淡风轻古波不惊,每一根头发都好像在散发着掌控天下的气度,不由得更是心痛如绞。
实事求是地说,地面吴军虽然完全溃败,但半空中的战斗吴国并未落入下风,恰恰相反,因为大晋高手被一分为二,半数在河东,这里的高手虽然能够跟吴国高手一战,但劣势是实打实的。
杨延广真要豁得出去,完全可以选择以命相搏,谋求跟赵宁同归于尽。
可他早已不是一名战士,不是一员悍将,失去了在九死一生之境拼却所有资本,跟敌人杀个你死我活,不到最后一口气决不后退的悍勇。
身为君王,杨延广姑且心如死灰,他麾下的吴国臣子哪里还能全都心智不失,坚如磐石?片刻之间,就有不少吴国高手不再奋力向前,相继转攻为守,招式变得一个比一个保守。
刚刚还占据上风的战局,很快就被扭转,双方很快进入了势均力敌的态势。
眼瞅着形势对吴国高手越来越不利,一些修行者眼神闪烁,再打下去说不定就要有人临阵反戈,转投赵宁而去了,这时,终于有人站了出来。
“大将军!”
“请大将军带王上走!”
“大将军!”
众人眼见杨大将军跳入战场,陌刀横竖一挥一劈,毫不费力将杨延广近前的大晋高手逼退,纵身来到了杨延广身边,无不心神一振。
杨大将军面容木然眼神平静,一把拉住杨延广,半个字也没有说,身形一闪霎时间远去千百丈,眨眼间便脱离了电闪雷鸣乌云滚滚,混乱激烈危机四伏的战场。
在此期间,大晋高手未曾阻拦。
他们甚至连回头请示赵宁的动作都没有。
开战之前赵宁就下过命令,杨大将军不出手便罢,倘若杨大将军出手,则不必阻拦吴国修行者逃走。
这一战大晋已经赢了,没必要再跟杨氏高手厮杀到底,平白付出不菲伤亡,耽误回河东与魏氏高手的对决。
杨大将军带着杨延广脱身后,众吴国高手并未慌忙遁走,依旧跟大晋修行者交战不退。
无论如何,他们脚下还有数万大军,在自身并无危险的情况下若是弃之而逃,回到吴国怎么都不好看。只要杨延广到了安全地带,杨大将军又能制衡赵宁,他们就没有太多生死之虞。
只不过,局势发展到现在,吴国王极境高手们的战斗也就是应付差事而已。
别说他们只是占有上风,就算他们能够压制大晋高手,在杨延广信心破灭只能被抬走,而大军又全面溃败的情况下,他们都无心跟大晋修行者一拼到底。
......
淮阴渡口南岸不远处,是吴国军事重镇楚州山阳城。
之前来接应侍卫亲军渡河的兵马,正是山阳城驻军。现如今,吴军一路溃退奔向山阳,反抗军精骑一路追杀同样是直奔山阳。
淮阴也好,山阳也罢,都位处大运河之畔,是大运河邗沟段(淮扬运河)北端。
淮扬运河本身就是吴国物资粮秣运往中原的重要通道,杨延广在筹划侍卫亲军自淮阴渡河南下时,曾让吴国调集大量粮秣物资运往山阳,并准备了许多船只。
前者是为了大军驻防山阳,应付晋军可能的追击,后者是为了方便运送将士,一旦战事不利能够快速退往扬州一带。
这番能进能退的布置,随着侍卫亲军被晋军尾随渡过淮河,大举杀向山阳城而灰飞烟灭。
对吴军而言,山阳已经不可固守。一方面是山阳驻军折损近半,全军崩溃无心守战,另一方面则是晋军紧随其后,反抗军精骑身后就跟着大量步军,攻夺山阳毫无难度。
逃至山阳的吴军只有区区一万多人。
这一万多人上了船。
依照反抗军的性格与此战目前形势,他们是不能容忍这一万多吴军逃出生天的,这么多人登船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反抗军必然不会坐视,肯定要在岸边追歼。
但事实是,反抗军精骑在距离运河数百步的位置停了下来。赵英静静看着吴军溃卒登船,没有任何冲杀上前的意思。
这当然不是反抗军突然变得仁慈,也不是赵英累了战不动了。
而是不能上前。
运河上停着的船不是一般的船。
是吴国水师的战船!
数百艘大大小小的战船,非是能够贸然接近的存在。别的姑且不说,仅仅是楼船上的无数箭垛,就能给冒进的骑兵带来无尽噩梦。
强弓劲弩这些东西,战船上从来不会缺,尤其是楼船类大型战船,甚至会装备床弩这样的利器。对骑兵而言,水师楼船就是军堡城池,他们拿对方根本没有办法。
那么晋军有水师吗?
答案显而易见:没有。
河北没有,河东更没有,就连中原也没有。无论张京还是常怀远,麾下都没有成规模的水师部曲,晋军想缴获都缴获不了。
“将军,难道我们就这么干看着,坐视他们从我们眼皮子底下溜走?”副将心有不甘地问赵英。
浑身浴血、面容如铁的赵英,目不斜视地打量着吴国水师战船。
先前吴军从中原撤退时,之所以没有用到水师,是因为晋军扼住了大运河进入中原的咽喉——符离城。晋军抢占符离,铁链锁江,便断了吴军水师沟通中原的可能。
半响,赵英哂笑出声:“不过是万余残兵败将而已,有多大用处?五六十万吴军都被我们所击败,就算这万余人回到金陵,杨氏还能凭此挽回局面不成?”
他挥了挥手,转身向众骑下令:“前往山阳城!”
吴国水师既然停在距离山阳城较远的地方,接应吴军溃卒登船,就表明山阳成已经被他们所放弃。
精骑连续奋战多时,今日又经历了一场追击大战,正好去山阳安营扎寨,暂且缓一口气。
别人不知道赵英可是很清楚,渡过淮河拿下山阳,并不意味着他们这些骑兵的作战任务就告一段落了,接下来他们必然要继续奔战,转战江淮十四州。
如赵英所料,当他们赶到山阳城的时候,城池已经被晋军步军先锋拿了下来,城里没有一个吴军将士。当然,城外还是有的,许多跑得慢的吴军士卒并不知道山阳已经被夺。
这些人到了山阳城前,基本都成了晋军俘虏。
随着吴国水师带着接到的一万多将士顺流而下,离开山阳,淮阴渡河战役宣告结束,后续晋军步军大队人马安然渡河,顺利进入淮南地界。
当晚,赵宁在山阳听取修行者们汇禀各处战况。
淮阴战事在他眼前进行,没什么需要多说的,赵宁重点了解的是临淮战况。
今日从临淮渡河的吴军有接近两万人,原本驻守临淮的吴军也已在天黑后撤退,合计有三万多人。
黑夜之中视野不好,临淮一带的晋军并未贸然追击,毕竟临淮对岸就是吴国军事重镇盱眙城。他们打算在明日天亮后再行渡河南下,眼下只是进占了临淮城。
“吴军不会在盱眙停留,若我所料不差,他们必然是与盱眙驻军合兵一处,连夜向滁州方向撤退。”
赵宁简单分析一番,传令让彼处的晋军明日天亮后渡河南下,全速向滁州方向进击,“滁州清流关是个要地,想要不被吴军据此迟滞步伐,就得咬住吴军尾巴紧追不舍。”
交代完临淮战事,赵宁下令,让集结淮河上游钟离、下蔡两地的晋军,明日渡河南下,向淮南地界挺进,攻城掠地。这个方向的晋军只是偏师,无需耗费多少心神。
“一言以蔽之,进入淮南州县作战最重要的就是快,绝不能让溃败的吴军缓过气,在各地站稳脚跟,依托城池与我们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