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节
就这一会儿功夫,朱棣已经仰着头朝北边看了好几次了。
明明他是面南而坐,背后是奉天大殿的高墙,但他依旧转头看墙。
好似目光能够穿透身后的高墙一般。
方孝孺掠了掠虎须,淡笑道:“说不定是在等什么重要的人吧!”
朱高炽从朱棣身上收回目光,似询问,又似自问:“重要的人,什么重要的人,值得父皇数次张望?”
方孝孺微微一笑,却没有继续搭话。
朱棣是在等人,大家都知道,但等谁,那就是众说纷纭了。
毕竟这段日子回京述职的大臣可不少,江阴侯吴高,镇远侯顾成,据说连西平侯也要进京。
当然,大多数朝臣都只是听说。
自从成国公朱能去世以后,关于大明朝的总领天下兵马的五军都督府大都督一职会花落谁家,一直都是众说纷纭。
同时,海军学院院长这个职位也空缺了下来。
这些都是真真正正站在大明权力顶峰的肥缺,谁不想来分一杯羹?
这些久居塞外的大将军回京,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对于朝臣的表现,朱棣全都看在眼里,但他也没有出言制止大臣们讨论。
他毕竟不是朱元璋那样的暴君。
其实永乐一朝,大臣们活得还是比较轻松自在的。
朱棣能力强,意味着大臣们不需要处理太多的烦心事儿,宽松的环境才能养出士子,这是常识。
而且永乐朝堂之上也没有什么大奸大恶之徒,大家说话难免就随性了许多。
当朱棣再度朝北边张望了一次之后,终于有朝臣忍不住了。
站起身来朝朱棣拱手笑问道:“陛下今日可是在等候哪位重要人物?”
朱棣一愣,看向问话那人,见是大明朝堂之上的搞笑担当茹瑺。
脸上顿时露出一个神秘的微笑,回答道:“茹爱卿待会儿就知道了!”
第四百四十一章 如此恩荣
朱棣一句话,顿时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其中自然也包括身为太子殿下的朱高炽,还有一旁的方孝孺。
终于,当朱棣再度朝北边张望之时。
殿外忽然小跑进来一个小太监。
“报,万岁爷,靖海侯陈堪率亲卫两百,已至洪武门前。”
“什么?”
“陈堪?”
“靖海侯?”
听见小太监的禀报声,朝臣们顿时惊呼出声,一个个脸上满是惊诧之色。
“靖海侯无故回京,难道也是为了空悬的大都督一职而来?”
“这,既然靖海侯亲至北京,长女降世的消息,为何又要遣人传信。”
“陈堪回来了?”
大殿之中一瞬间便嘈杂起来,满朝文武都在猜测陈堪为何要选在这个时候回京。
主要是没理由啊。
要说空闲的大都督一职,以陈堪的资历,根本不可能服众,让丘福回来还差不多。
海军学院院长一职陈堪倒是可以胜任,毕竟海军学院和陆军学院本就出自陈堪之手,纵然资历稍微浅了些,也不至于引得朝臣反对。
但他在北京经营了那么久,就算有心出任海军学院院长一职,也没道理选在这个时候回来。
大可以等朱棣的诏命送往北京再回来不迟。
究竟是什么事情让陈堪连闺女的满月酒都等不了就匆匆赶来北京?
众臣们议论纷纷,但龙椅之上的朱棣却是喜不自禁,大笑道:“哈哈哈哈,陈堪来了,宣!”
跪在地上那小太监得令,急忙跑到大殿门口,扯着尖锐的嗓音吟唱道:“宣靖海侯陈堪觐见~”
小太监的声音一个传一个,自奉天殿传到洪武门时已经是第九个太监的声音。
“宣,靖海侯陈堪觐见~”
陈堪一身铁铠,立身于洪武门前,看着眼前朱红色的宫墙。
一时间不由得感慨颇多。
南京紫禁城,是他的梦想开始的地方,他曾数次在这座紫禁城里受赏,也曾数次在这座紫禁城里帮助朱棣谋划天下。
但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让他不得不躲到北京避祸,这一去,就是数年。
期间虽然也回来过一次,却是来惹事的。
像这样非常正式的站在洪武门前等候宣见,还是头一次。
小太监宣见的声音传来,陈堪便摘下腰间的佩剑,将佩剑递给门洞之后的大汉将军。
剑履上殿是恩荣,但陈堪不会将恩荣当成常态。
这点自知之明陈堪还是有的。
更何况此次陈堪佩戴的并非仪剑,而是开过锋杀过人的战剑。
顺着御道大步流星的走到奉天殿门口,陈堪再度请见:“臣,北京守备将军,留守指挥同知卫,驸马都尉,靖海侯陈堪,请见陛下!”
“宣!”
殿中传来大太监宋新的声音,陈堪整理了一下甲胄,摘下头盔递给守在大殿门口的番子,昂首挺胸走进了大殿。
“臣,见过陛下!”
“还请陛下恕臣甲胄在身,不能全礼!”
陈堪朝着朱棣拱手抱拳,脸上带着飞扬的自信之色。
但此言一出,顿时引得好几个御史出言呵斥:“靖海侯大胆,金銮殿上岂容你如此失礼,还不速速褪去甲胄,与吾皇见礼!”
可惜,陈堪鸟都没鸟他。
这一次朱棣叫他回来,就是让他去打仗的,脱什么甲胄?
朱棣同样未曾搭理那出言呵斥的御史。
坐在龙椅之上,脸上是罕见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不错,倒是有了几分大将军的样子!”
朱棣发自内心的称赞了一句,随即淡淡的朝一旁的太监吩咐道:“赐坐!”
“谢陛下!”
陈堪也没跟他客气,他算是看出来了,今日朱棣之所以召集满朝文武,估摸着就是在等他呢。
见陈堪坐下,朱棣笑道:“今日乃是腊八,亦是民间俗称之小年,朕于奉天殿赐粥,可惜啊可惜,靖海侯你来晚了,御膳房的粥已经凉了。”
陈堪脊背挺得笔直,朝朱棣拱手笑道:“无妨,正所谓好饭不怕晚,既然诸位同僚已食,那剩下来的,可就全都归臣了。”
此言一出,朱棣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乐不可支的罢手道:“都归你,都归你!”
“来人,给靖海侯赐粥。”
“谢陛下!”
朱棣与陈堪一问一答,满朝文武尽皆缄默。
此刻,他们也看明白了,陈堪这一次回来,必定是与战事有关。
否则以陈堪谨慎的性子,不可能连甲胄都不脱下便直接进宫面圣。
但,他们记得大明最近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战事才对。
难道是陛下打算北征草原,所以把陈堪调回来做先锋?
倒是不排除这种可能。
毕竟陛下打算北征之事,在朝臣之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早在永乐三年,陛下便已经表现出过一统草原的意图。
更何况现在草原分裂,而大明经过了好几年修生养息,不说兵强马壮,但支持一场大战还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现在发起北征,尽管有些仓促,但大多数朝臣还是持支持状态。
当然,这个支持也是有限度的,北征可以,朱棣亲自领兵不行。
而且就这一次,不管打得下打不下草原都只能有一次。
就在百官疑惑的当口,宋新已经亲自将一锅粥端到了陈堪面前的案几上。
没错,就是一锅。
朱棣说粥冷了,自然是玩笑话,御膳房也不可能大冬天的给一位国侯喝冷粥。
所以当热气腾腾的一大锅腊八粥摆在面前时,陈堪顿时食指大动。
从北京到南京,冒着大雪天气赶路,陈堪仅仅只用了十天。
这一路上几乎吃睡都在马背上,喝的是冰水,吃的是干粮。
这个时候,朱棣赐给他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简直就是正当其时。
陈堪手持木勺,朝朱棣拱手抱拳,谢道:“多谢陛下赐食,急行军十日,臣这腹中早已饥饿难耐,若是有失礼之处,还请陛下海涵。”
而群臣在听见陈堪仅用了十天时间就从北京赶到了南京,顿时又是一阵哗然。
明明他是面南而坐,背后是奉天大殿的高墙,但他依旧转头看墙。
好似目光能够穿透身后的高墙一般。
方孝孺掠了掠虎须,淡笑道:“说不定是在等什么重要的人吧!”
朱高炽从朱棣身上收回目光,似询问,又似自问:“重要的人,什么重要的人,值得父皇数次张望?”
方孝孺微微一笑,却没有继续搭话。
朱棣是在等人,大家都知道,但等谁,那就是众说纷纭了。
毕竟这段日子回京述职的大臣可不少,江阴侯吴高,镇远侯顾成,据说连西平侯也要进京。
当然,大多数朝臣都只是听说。
自从成国公朱能去世以后,关于大明朝的总领天下兵马的五军都督府大都督一职会花落谁家,一直都是众说纷纭。
同时,海军学院院长这个职位也空缺了下来。
这些都是真真正正站在大明权力顶峰的肥缺,谁不想来分一杯羹?
这些久居塞外的大将军回京,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对于朝臣的表现,朱棣全都看在眼里,但他也没有出言制止大臣们讨论。
他毕竟不是朱元璋那样的暴君。
其实永乐一朝,大臣们活得还是比较轻松自在的。
朱棣能力强,意味着大臣们不需要处理太多的烦心事儿,宽松的环境才能养出士子,这是常识。
而且永乐朝堂之上也没有什么大奸大恶之徒,大家说话难免就随性了许多。
当朱棣再度朝北边张望了一次之后,终于有朝臣忍不住了。
站起身来朝朱棣拱手笑问道:“陛下今日可是在等候哪位重要人物?”
朱棣一愣,看向问话那人,见是大明朝堂之上的搞笑担当茹瑺。
脸上顿时露出一个神秘的微笑,回答道:“茹爱卿待会儿就知道了!”
第四百四十一章 如此恩荣
朱棣一句话,顿时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其中自然也包括身为太子殿下的朱高炽,还有一旁的方孝孺。
终于,当朱棣再度朝北边张望之时。
殿外忽然小跑进来一个小太监。
“报,万岁爷,靖海侯陈堪率亲卫两百,已至洪武门前。”
“什么?”
“陈堪?”
“靖海侯?”
听见小太监的禀报声,朝臣们顿时惊呼出声,一个个脸上满是惊诧之色。
“靖海侯无故回京,难道也是为了空悬的大都督一职而来?”
“这,既然靖海侯亲至北京,长女降世的消息,为何又要遣人传信。”
“陈堪回来了?”
大殿之中一瞬间便嘈杂起来,满朝文武都在猜测陈堪为何要选在这个时候回京。
主要是没理由啊。
要说空闲的大都督一职,以陈堪的资历,根本不可能服众,让丘福回来还差不多。
海军学院院长一职陈堪倒是可以胜任,毕竟海军学院和陆军学院本就出自陈堪之手,纵然资历稍微浅了些,也不至于引得朝臣反对。
但他在北京经营了那么久,就算有心出任海军学院院长一职,也没道理选在这个时候回来。
大可以等朱棣的诏命送往北京再回来不迟。
究竟是什么事情让陈堪连闺女的满月酒都等不了就匆匆赶来北京?
众臣们议论纷纷,但龙椅之上的朱棣却是喜不自禁,大笑道:“哈哈哈哈,陈堪来了,宣!”
跪在地上那小太监得令,急忙跑到大殿门口,扯着尖锐的嗓音吟唱道:“宣靖海侯陈堪觐见~”
小太监的声音一个传一个,自奉天殿传到洪武门时已经是第九个太监的声音。
“宣,靖海侯陈堪觐见~”
陈堪一身铁铠,立身于洪武门前,看着眼前朱红色的宫墙。
一时间不由得感慨颇多。
南京紫禁城,是他的梦想开始的地方,他曾数次在这座紫禁城里受赏,也曾数次在这座紫禁城里帮助朱棣谋划天下。
但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让他不得不躲到北京避祸,这一去,就是数年。
期间虽然也回来过一次,却是来惹事的。
像这样非常正式的站在洪武门前等候宣见,还是头一次。
小太监宣见的声音传来,陈堪便摘下腰间的佩剑,将佩剑递给门洞之后的大汉将军。
剑履上殿是恩荣,但陈堪不会将恩荣当成常态。
这点自知之明陈堪还是有的。
更何况此次陈堪佩戴的并非仪剑,而是开过锋杀过人的战剑。
顺着御道大步流星的走到奉天殿门口,陈堪再度请见:“臣,北京守备将军,留守指挥同知卫,驸马都尉,靖海侯陈堪,请见陛下!”
“宣!”
殿中传来大太监宋新的声音,陈堪整理了一下甲胄,摘下头盔递给守在大殿门口的番子,昂首挺胸走进了大殿。
“臣,见过陛下!”
“还请陛下恕臣甲胄在身,不能全礼!”
陈堪朝着朱棣拱手抱拳,脸上带着飞扬的自信之色。
但此言一出,顿时引得好几个御史出言呵斥:“靖海侯大胆,金銮殿上岂容你如此失礼,还不速速褪去甲胄,与吾皇见礼!”
可惜,陈堪鸟都没鸟他。
这一次朱棣叫他回来,就是让他去打仗的,脱什么甲胄?
朱棣同样未曾搭理那出言呵斥的御史。
坐在龙椅之上,脸上是罕见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不错,倒是有了几分大将军的样子!”
朱棣发自内心的称赞了一句,随即淡淡的朝一旁的太监吩咐道:“赐坐!”
“谢陛下!”
陈堪也没跟他客气,他算是看出来了,今日朱棣之所以召集满朝文武,估摸着就是在等他呢。
见陈堪坐下,朱棣笑道:“今日乃是腊八,亦是民间俗称之小年,朕于奉天殿赐粥,可惜啊可惜,靖海侯你来晚了,御膳房的粥已经凉了。”
陈堪脊背挺得笔直,朝朱棣拱手笑道:“无妨,正所谓好饭不怕晚,既然诸位同僚已食,那剩下来的,可就全都归臣了。”
此言一出,朱棣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乐不可支的罢手道:“都归你,都归你!”
“来人,给靖海侯赐粥。”
“谢陛下!”
朱棣与陈堪一问一答,满朝文武尽皆缄默。
此刻,他们也看明白了,陈堪这一次回来,必定是与战事有关。
否则以陈堪谨慎的性子,不可能连甲胄都不脱下便直接进宫面圣。
但,他们记得大明最近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战事才对。
难道是陛下打算北征草原,所以把陈堪调回来做先锋?
倒是不排除这种可能。
毕竟陛下打算北征之事,在朝臣之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早在永乐三年,陛下便已经表现出过一统草原的意图。
更何况现在草原分裂,而大明经过了好几年修生养息,不说兵强马壮,但支持一场大战还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现在发起北征,尽管有些仓促,但大多数朝臣还是持支持状态。
当然,这个支持也是有限度的,北征可以,朱棣亲自领兵不行。
而且就这一次,不管打得下打不下草原都只能有一次。
就在百官疑惑的当口,宋新已经亲自将一锅粥端到了陈堪面前的案几上。
没错,就是一锅。
朱棣说粥冷了,自然是玩笑话,御膳房也不可能大冬天的给一位国侯喝冷粥。
所以当热气腾腾的一大锅腊八粥摆在面前时,陈堪顿时食指大动。
从北京到南京,冒着大雪天气赶路,陈堪仅仅只用了十天。
这一路上几乎吃睡都在马背上,喝的是冰水,吃的是干粮。
这个时候,朱棣赐给他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简直就是正当其时。
陈堪手持木勺,朝朱棣拱手抱拳,谢道:“多谢陛下赐食,急行军十日,臣这腹中早已饥饿难耐,若是有失礼之处,还请陛下海涵。”
而群臣在听见陈堪仅用了十天时间就从北京赶到了南京,顿时又是一阵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