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第一太子妃 第37节
马皇后惯来勤俭持家,从前兵荒马乱时如此,如今贵为国母亦是如此,她日日亲自操办丈夫的膳食,还在坤宁宫架起织布机。
每年朱元璋组织春耕,她则在后宫召集嫔妃们织布裁衣。
常乐, 以及入宫读书的姑娘们,也都齐聚坤宁宫。
姑娘们自去岁季秋入宫,至今已半年有余,她们早间习文化、算学两课, 午憩后入坤宁宫习织布裁衣。
故而,上至马皇后, 下至十来岁的姑娘, 她们都有自己织造的布料, 唯独常乐,她没有......
常乐午憩后至晚膳前的时光, 花费极小的部分用于批改姑娘们的作业,大部分的时间, 她会通过东华门到皇宫护城河的另一边, 太子朱标送的那块地。
因有朱标的担保,也因朱元璋见识过水泥的坚固, 对于太子妃频繁出入一事,采用了睁一眼闭一只的态度。
反正得朱元璋支持是不可能的, 他没有出手阻拦,常乐已经谢天谢地了。
春耕日织布裁衣之事乃惯例,常乐早有准备,她没有自己织造的布料,便从嫁妆里拿了一块现成的,还特意临时抱佛脚,提前自我练习裁衣之术。
马皇后准备给朱元璋做件常服,燕王妃宋瑜也准备给燕王做件常服,福成公主朱文玉有孕在身,回家养胎去了,至于其他未出阁的姑娘们,多是制作香囊、帕子等物。
常乐左看看,右看看,决定还是别为难自己,她准备给朱标做件里衣。
里衣穿在朝服之内,无需花纹装饰,只要把剪裁好的布料连接起来便可,应当挺简单的。
马皇后抽空瞟眼自家儿媳有模有样的穿针引线,既没扎到手,也没戳烂布料,表示非常满意且自豪。
乐儿能读书,会经商,还可以发明水泥,改良火炮......
她自有她的天地,无需每个女子都必须擅长女红,拘泥于后宅。
一上午的时间倏忽而过。
马皇后领着诸人前往坤宁宫的小厨房,择菜做饭,自食其力。
常乐于烹饪一道,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想当年孤身到国外求学,吃腻了面包、汉堡,只得自个进厨房。
她熟练洗菜,切菜,热锅,翻炒,糖醋排骨、蒜蓉虾等相继出炉。
厨房里的太子妃也在发着闪闪的光,简直亮瞎了大家伙的眼。
马皇后更骄傲了,她的儿媳真是十全十美,万里挑一。
午饭过后,众人共同收拾了残羹冷炙,略作休息之后,再重新投入裁衣大业。
时至日暮,有些手脚利落的姑娘交出了完整的作品。
马皇后赞叹道,“妙云的翠竹自成风骨,秀儿的莲花栩栩如生。
徐妙云落落大方,吕秀儿微红着脸颊,两个正值妙龄的姑娘双双拜谢皇后娘娘的赞誉。
她们也的确优秀,如果生在六百年后,以她们的天资,再加勤奋,定能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可惜了。
暮色四合,马皇后宣布今日活动结束,诸人依次退出坤宁宫正殿。
外面竟然下起了朦胧的细雨,春雨贵如油,倒的确是春耕的好时节。
马皇后早得了消息,她早已命宫人准备了足够数量的油纸伞。
常乐立于众人之前,她自行撑开伞准备回春和宫。
可远远的,坤宁宫外的青石宫阶缓缓行来个人,伞沿低垂,遮住了他的面容......
宫灯摇曳,来人朱红绣金龙蟒袍,嵌宝革带,身姿挺拔如松,那便唯有太子殿下。
雨幕深深,烟波浩渺,太子朱标如同仙人临世,闲庭散步,及至近前,他稍稍抬起伞,露出那张俊秀温雅的脸。
春耕奔波忙碌了一整天,他不在春和宫好好歇着,急着来寻皇后娘娘做什么?
常乐收起手中的伞,她恐怕一时半会是回不去了。
朱标停步,此起彼伏的请安声响起,待两边见礼后,他把伞移至常乐头顶,道,“乐儿,回么?”
常乐抬眸看他,“你不进去?”
朱标摇摇头,“明儿再来给娘请安也不迟。”
他接过常乐手中的伞,随意递给了跟来的小全子,“我们走吧。”
常乐:“......”
一人一把伞,才最合适吧?
朱标:“怎么?”
常乐看他一眼,摇摇头,挽住他的胳膊,两人并肩走进绵绵雨幕。
太子与太子妃肩挨着肩,外袍宽大,从后面看,无人发现他们正不合规矩地亲密挽手。
可共撑一伞,已是非常亲密,尤其,太子是特意为接太子妃而来。
后宫诸妃看过一眼也就算了,纷纷撑伞离去,而情窦初开的姑娘们,或是艳羡,或是向往,谁不盼望日后也得个如太子般体贴温柔的丈夫。
人群后方的吕秀儿,透过缝隙瞧着那相携的背影,略有惆怅......
她不自觉地握紧了手心里的并蒂莲香囊。
春和宫遥遥在望,雨势渐弱。
朱标新奇地看着挂在自个臂弯里的太子妃,他不知道原来两个人还能如此亲密的并肩前行。
常乐点点他手背,“您好好看着路。”
可别摔了。
朱标重新目视前方,笑问,“听说太子妃给我做了件衣裳?”
常乐:“......可能,是吧?”
朱标微微挑眉,“那我可等着了。”
常乐:“......”
春和宫。
常乐回来喝了碗姜汤,泡过热水澡后,便要舒服的躺床。
朱标沐浴过后却是进了书房,瞧着还要继续挑灯干活。
太子之位,既是权利,更是责任。
他今儿先干了苦力活,又要接着干脑力活,还特意冒雨去接自己......
少年人的爱恋,灼灼如同烈阳。
常乐觉得自己应当给予点回应,他才有继续保持的动力。
于是,她亲自端了杯茶送进书房,聊表心意。
朱标还真有些受宠若惊,他楞了会,道,“太子妃有心了。”
常乐胡乱点点头,随意问道,“很忙么?”
朱标捏了捏眉心,“爹主持编撰的《祖训录》有了初稿,我瞧着有几处不太合适。”
祖训录?那不就是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前身么?
常乐伸长了脖子试图一探究竟,那《皇明祖训》岂止几处不太合适,简直合适的没有几处!
朱标见她似有兴趣,直接把整本递了过来。
常乐给他抛了个表达谢意的眼神,翻开《祖训录》。
第一页是朱元璋亲自作的序,再有祖训首章、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供用,共十三篇内容。
常乐一目十行,快速阅览全篇,越看越生气,她每次看都很生气。
朱标见她面色有异,“怎么了?”
常乐深深吸了口气,按耐住情绪,力求平静问道,“您看过《供用》篇了么?”
朱标不明所以,“......看过了。”
常乐:“国库所有是否取之于民?”
朱标:“自然。”
常乐:“取之于民,当用之于民否?”
朱标:“当然。”
常乐指着《祖训录》,“那么凡亲王、郡王、王子、王孙及公主、郡主等,每年都有固定钱粮可领,他们为百姓做了什么?”
亲王每年可领米一万石,郡王两千石,公主两千石,郡主八百石,县主六百石,郡君四百石,县君三百石,最次的乡君也有贰百石。
而朝中官员,最高的正一品也才九百石,后来升到一千四百四十石,而最低的从九品只有六十石。
朱元璋教育官员时振振有词,当时一千四百四十石米需要五十个农民在八九百亩地里辛劳一年所得,为官者当怜悯百姓。
可轮到他的亲戚们时,出手就是一万石,最少的也有两百石!
所谓亲王、郡王、王子、王孙、公主、郡主,他们享受荣华富贵,哪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都要比普通人要轻许多,可他们为百姓做了什么?
他们什么都没做,还自持身份,欺压百姓,奴役百姓!
朱标眉峰蹙起,“可岁赐古来有之,不是么?”
常乐冷笑了声,“古来有之,就是对的么?既是赏赐,为什么不用皇帝的私库?凭什么用国库?”
朱标想了很久,久久没有言语......
常乐语气稍缓,“父皇与您日日批阅奏折,为国为民,劳心劳力,该当受百姓供养,可其他人,他们为百姓做了什么?”
包括后宫嫔妃也是,她们是皇帝的女人,皇帝养她们天经地义,可凭什么是国库养她们?
朱标还是没有说话,或许是太过震惊,与他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出入太大,
常乐想了想,道,“不如,我们来算笔账吧。”
朱标眼底闪过茫然,“什么?”
常乐:“一个亲王一万石,父皇如今有十二个儿子,除了您,那便是十一万石。假如每个亲王生十个孩子,其中一个继承亲王爵,另外九个获封郡王,共会产生一百零八个郡王,那便是二十一万六千石。而亲王会接着生亲王和郡王,郡王也会接着生郡王,您猜等传至十代,会有多少郡王?”
每年朱元璋组织春耕,她则在后宫召集嫔妃们织布裁衣。
常乐, 以及入宫读书的姑娘们,也都齐聚坤宁宫。
姑娘们自去岁季秋入宫,至今已半年有余,她们早间习文化、算学两课, 午憩后入坤宁宫习织布裁衣。
故而,上至马皇后, 下至十来岁的姑娘, 她们都有自己织造的布料, 唯独常乐,她没有......
常乐午憩后至晚膳前的时光, 花费极小的部分用于批改姑娘们的作业,大部分的时间, 她会通过东华门到皇宫护城河的另一边, 太子朱标送的那块地。
因有朱标的担保,也因朱元璋见识过水泥的坚固, 对于太子妃频繁出入一事,采用了睁一眼闭一只的态度。
反正得朱元璋支持是不可能的, 他没有出手阻拦,常乐已经谢天谢地了。
春耕日织布裁衣之事乃惯例,常乐早有准备,她没有自己织造的布料,便从嫁妆里拿了一块现成的,还特意临时抱佛脚,提前自我练习裁衣之术。
马皇后准备给朱元璋做件常服,燕王妃宋瑜也准备给燕王做件常服,福成公主朱文玉有孕在身,回家养胎去了,至于其他未出阁的姑娘们,多是制作香囊、帕子等物。
常乐左看看,右看看,决定还是别为难自己,她准备给朱标做件里衣。
里衣穿在朝服之内,无需花纹装饰,只要把剪裁好的布料连接起来便可,应当挺简单的。
马皇后抽空瞟眼自家儿媳有模有样的穿针引线,既没扎到手,也没戳烂布料,表示非常满意且自豪。
乐儿能读书,会经商,还可以发明水泥,改良火炮......
她自有她的天地,无需每个女子都必须擅长女红,拘泥于后宅。
一上午的时间倏忽而过。
马皇后领着诸人前往坤宁宫的小厨房,择菜做饭,自食其力。
常乐于烹饪一道,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想当年孤身到国外求学,吃腻了面包、汉堡,只得自个进厨房。
她熟练洗菜,切菜,热锅,翻炒,糖醋排骨、蒜蓉虾等相继出炉。
厨房里的太子妃也在发着闪闪的光,简直亮瞎了大家伙的眼。
马皇后更骄傲了,她的儿媳真是十全十美,万里挑一。
午饭过后,众人共同收拾了残羹冷炙,略作休息之后,再重新投入裁衣大业。
时至日暮,有些手脚利落的姑娘交出了完整的作品。
马皇后赞叹道,“妙云的翠竹自成风骨,秀儿的莲花栩栩如生。
徐妙云落落大方,吕秀儿微红着脸颊,两个正值妙龄的姑娘双双拜谢皇后娘娘的赞誉。
她们也的确优秀,如果生在六百年后,以她们的天资,再加勤奋,定能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可惜了。
暮色四合,马皇后宣布今日活动结束,诸人依次退出坤宁宫正殿。
外面竟然下起了朦胧的细雨,春雨贵如油,倒的确是春耕的好时节。
马皇后早得了消息,她早已命宫人准备了足够数量的油纸伞。
常乐立于众人之前,她自行撑开伞准备回春和宫。
可远远的,坤宁宫外的青石宫阶缓缓行来个人,伞沿低垂,遮住了他的面容......
宫灯摇曳,来人朱红绣金龙蟒袍,嵌宝革带,身姿挺拔如松,那便唯有太子殿下。
雨幕深深,烟波浩渺,太子朱标如同仙人临世,闲庭散步,及至近前,他稍稍抬起伞,露出那张俊秀温雅的脸。
春耕奔波忙碌了一整天,他不在春和宫好好歇着,急着来寻皇后娘娘做什么?
常乐收起手中的伞,她恐怕一时半会是回不去了。
朱标停步,此起彼伏的请安声响起,待两边见礼后,他把伞移至常乐头顶,道,“乐儿,回么?”
常乐抬眸看他,“你不进去?”
朱标摇摇头,“明儿再来给娘请安也不迟。”
他接过常乐手中的伞,随意递给了跟来的小全子,“我们走吧。”
常乐:“......”
一人一把伞,才最合适吧?
朱标:“怎么?”
常乐看他一眼,摇摇头,挽住他的胳膊,两人并肩走进绵绵雨幕。
太子与太子妃肩挨着肩,外袍宽大,从后面看,无人发现他们正不合规矩地亲密挽手。
可共撑一伞,已是非常亲密,尤其,太子是特意为接太子妃而来。
后宫诸妃看过一眼也就算了,纷纷撑伞离去,而情窦初开的姑娘们,或是艳羡,或是向往,谁不盼望日后也得个如太子般体贴温柔的丈夫。
人群后方的吕秀儿,透过缝隙瞧着那相携的背影,略有惆怅......
她不自觉地握紧了手心里的并蒂莲香囊。
春和宫遥遥在望,雨势渐弱。
朱标新奇地看着挂在自个臂弯里的太子妃,他不知道原来两个人还能如此亲密的并肩前行。
常乐点点他手背,“您好好看着路。”
可别摔了。
朱标重新目视前方,笑问,“听说太子妃给我做了件衣裳?”
常乐:“......可能,是吧?”
朱标微微挑眉,“那我可等着了。”
常乐:“......”
春和宫。
常乐回来喝了碗姜汤,泡过热水澡后,便要舒服的躺床。
朱标沐浴过后却是进了书房,瞧着还要继续挑灯干活。
太子之位,既是权利,更是责任。
他今儿先干了苦力活,又要接着干脑力活,还特意冒雨去接自己......
少年人的爱恋,灼灼如同烈阳。
常乐觉得自己应当给予点回应,他才有继续保持的动力。
于是,她亲自端了杯茶送进书房,聊表心意。
朱标还真有些受宠若惊,他楞了会,道,“太子妃有心了。”
常乐胡乱点点头,随意问道,“很忙么?”
朱标捏了捏眉心,“爹主持编撰的《祖训录》有了初稿,我瞧着有几处不太合适。”
祖训录?那不就是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前身么?
常乐伸长了脖子试图一探究竟,那《皇明祖训》岂止几处不太合适,简直合适的没有几处!
朱标见她似有兴趣,直接把整本递了过来。
常乐给他抛了个表达谢意的眼神,翻开《祖训录》。
第一页是朱元璋亲自作的序,再有祖训首章、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供用,共十三篇内容。
常乐一目十行,快速阅览全篇,越看越生气,她每次看都很生气。
朱标见她面色有异,“怎么了?”
常乐深深吸了口气,按耐住情绪,力求平静问道,“您看过《供用》篇了么?”
朱标不明所以,“......看过了。”
常乐:“国库所有是否取之于民?”
朱标:“自然。”
常乐:“取之于民,当用之于民否?”
朱标:“当然。”
常乐指着《祖训录》,“那么凡亲王、郡王、王子、王孙及公主、郡主等,每年都有固定钱粮可领,他们为百姓做了什么?”
亲王每年可领米一万石,郡王两千石,公主两千石,郡主八百石,县主六百石,郡君四百石,县君三百石,最次的乡君也有贰百石。
而朝中官员,最高的正一品也才九百石,后来升到一千四百四十石,而最低的从九品只有六十石。
朱元璋教育官员时振振有词,当时一千四百四十石米需要五十个农民在八九百亩地里辛劳一年所得,为官者当怜悯百姓。
可轮到他的亲戚们时,出手就是一万石,最少的也有两百石!
所谓亲王、郡王、王子、王孙、公主、郡主,他们享受荣华富贵,哪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都要比普通人要轻许多,可他们为百姓做了什么?
他们什么都没做,还自持身份,欺压百姓,奴役百姓!
朱标眉峰蹙起,“可岁赐古来有之,不是么?”
常乐冷笑了声,“古来有之,就是对的么?既是赏赐,为什么不用皇帝的私库?凭什么用国库?”
朱标想了很久,久久没有言语......
常乐语气稍缓,“父皇与您日日批阅奏折,为国为民,劳心劳力,该当受百姓供养,可其他人,他们为百姓做了什么?”
包括后宫嫔妃也是,她们是皇帝的女人,皇帝养她们天经地义,可凭什么是国库养她们?
朱标还是没有说话,或许是太过震惊,与他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出入太大,
常乐想了想,道,“不如,我们来算笔账吧。”
朱标眼底闪过茫然,“什么?”
常乐:“一个亲王一万石,父皇如今有十二个儿子,除了您,那便是十一万石。假如每个亲王生十个孩子,其中一个继承亲王爵,另外九个获封郡王,共会产生一百零八个郡王,那便是二十一万六千石。而亲王会接着生亲王和郡王,郡王也会接着生郡王,您猜等传至十代,会有多少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