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137节
这种形式在未来如何还不好说,但起码有了放宽民风的迹象,这就是好事。
譬如这次被提前公布的召回行动就是如此,小报在官方授意下提前半年就刊登了相关信息,希望大家若是有家人被倭寇掳掠或是知道相关情况的联系一下官署,如此也能帮助这些归家的受害者快点找到家人。
现在,有一百三十多户人家正等在港区,他们是千里迢迢从大明的各处来到直沽港的受害者家属。
其实,此前报名的人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但因为时间跨度太长,加上又经过战乱,不少家庭的亲历者都过世了,小辈们虽然知道家中曾经有过这么一段悲伤往事,但早已不记得自己亲人的模样或者压根没见过。
也有部分家属还健在的,但这么久过去他们多已到了耄耋之年,经不起长途跋涉,最后这些人都未能被选中。
但他们已经在官府留下了寻人信息,等到这些归者下船休息好,就可以立刻开启信息比对和查找。
抵达现场的一百多户幸运儿之前一直在遮阴处等待,直到船舶靠岸后,他们才被引到现场,这些人本就心情忐忑,待听到阴阳生念响丧者之名的时候,不少人都露出了揪心的表情。
三十年的山海相隔,亲人又是以那样的惨状离开他们的,即便这些人怀揣着最大的祈愿,却也知道等来的可能是一个最糟糕的结局。
但会来到这儿的人心中自然也有着一丝期盼的,如今阴阳生念响的一个个名字,却仿佛是一份宣判书。
“辽东大石村,刘氏,约五十岁,归家——”
随着这一句话,人群中的一个中年妇人当即两眼一翻,向地上倒去。
“娘!”她身边一直探头张望的青年眼疾手快地接住了母亲,将其放平后立刻伸手掐住母亲的人中,这些急救手段方才都有医匠教过他们,就是为了预防大悲大喜下人受不住。
青年一边掐一边嚷嚷,他语气中还带着点莫名其妙:“娘您怎么了,咱们又不是大石村的!那也未必是大嬢嬢啊。”
“咱们,咱们村三十年多前就叫大石村,后来那大石头被朝廷挪走了,露出了下头的泉水才改名叫小泉村。”女人幽幽转醒,说着说着眼泪就落了下来,“你大嬢嬢当时是为了护住我才被抢走的,那时候她才十六岁,刚刚定亲,我的阿姊啊,阿姊啊——”
“娘……”青年忙给她顺气,“娘您别哭了,我们之前不是说好了吗,咱们就是来接大嬢嬢回家的,只要能回家就行。”
“是啊,我终于接你回家了。爹啊,娘啊,你们看到了吗?我终于接阿姊回家了……”女人用颤抖的手从背后的布包里掏出了两个牌位放在地上,“爹,娘,阿姊去你们那儿了,你们可得好好照顾她,我今晚就给你们烧钱,烧衣裳,阿妹请了最好的纸匠,叠了个大房子,就让我阿姊住……”
说着说着,她捂住了脸,泪水滚滚落下。
其实,她已经足够幸运,她的家人留下了较为清晰的信息,这起码帮助她的家人认出了她。
“刘家湾,阿芳,女,一枚绒花簪,五十有八。”
阴阳生手中的名单中大部分就像这个叫阿芳的姑娘一样,仅仅留下了极为零碎的信息,甚至于她的信息已经算多,更多的人只有一个绰号、一个姓氏,就连年岁都不知道。
这些信息让焦急等待的家人们更加焦灼,他们隐约觉得那是自己的家人,又怀揣着期望,所有没有听到家人名字的人都目光灼灼地看向大楼船上缓缓放下的木梯,他们期盼能够在那梯子上看到自己熟悉的身影。
梯子上最先出现的人是马和。
他作为此次被派出的正使,自是这条船上地位最高的人,在他之后的是若干名副使。寻人不易,为了尽可能不遗漏一个汉人,这次前往日本的使节团的副使人数是创纪录的三十六人,衙役小吏更是不计其数。
马和没有在楼梯上多做停留,多日的航海生活让他面上带着点疲态,但他的眉目和周身的气质却无丝毫疲态不说,还带着一丝锋利。
他恭敬地取出一封明黄色的卷轴,随后一撩袍角,跪在了洪武帝面前,双手将卷轴奉上:“臣探访日本诸地,寻回失民五百一十四人,同归者七十三人。”
“很好。”洪武帝伸出手,接过卷轴展开粗粗一看,见到因为各种原因留在日本的只有十七人,顿时被这数字烫了一下用力闭了下眼睛。
七十三人回国,十七人留下,也就是说起码有四百多人死在了异国他乡。
他吸了口气,将卷轴递给长孙,然后祖孙二人齐齐看向缓缓从船梯上走下的老人们。
这些人的年纪其实都不算很大,他们中的大多人和洪武帝都是同辈,但是因为此前的生活环境过于困苦,这一个个看上去都称得上是老态龙钟。
有几个人的身体状态甚至无法独自下楼梯,是被放在箩筐里从船上吊下来的。
“我,我死也要死在这儿。”勉强从箩筐里爬出来的一个老头一边艰难地站起一边倔强地说道,“就算我化成泥,变作土,也要做咱大汉的泥土,养我大汉的花草,不给他们用。”
“老哥哥,你瞧着年纪也不大,可别说这种话,”洪武帝亲自将他扶到一个软凳上坐下,安慰道,“咱们这个年岁的人好日子还在后头呢。你看我,我现在没事就种种菜逗逗鸡鸭,有事就找儿子孙子来帮忙,这日子过得多有滋味啊。”
老头看了眼扶住他的洪武帝,又看了眼扶住他另一只手的青年,此前他坐在兜里也没看到下头的动静,见他态度温和,便将他认作是来接亲人的家属。
抖了抖胡须后,老头悲道:“老弟弟,你不知道,咱可没你那么舒坦,哥哥我啊看不上日本女人,打了一辈子光棍。咱这把老骨头坦白说,就是回来等死的,就是不知道咱在那儿攒的钱在这儿能不能用。”
“能用,当然能用,老哥哥放心,你们回来,什么都用不着担心,朝廷都给你们安排好了。”洪武帝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和安抚道,“若是有家就归家,朝廷给你们发补贴,若是找不到,就给你们发宅院,给你们治病,总之,你们回来就是过好日子的。”
“只要活下去,什么好日子都在后头。”
第155章
将人接回来享福,洪武帝还真不是说说而已。
在船回来以前,洪武帝就已经命令沿海各地做好了接待准备,房子土地都安排上,还都是选的各地治安最好、地方乡老最能干、乡邻气氛最和乐的地方。
考虑到归来的人可能丧失了劳动力,他还特地命令地方政府届时每月发放米粮布匹补贴,并从中拨出一小部分用以雇佣当地的青壮来搭把手,减轻老人们的生活负担。
可以说一应政策之下,只要老人们没有大病大灾的,这辈子都能平安顺遂。如果要去找家人,洪武帝也下了命令,让地方官员务必尽心竭力,弥补老人的遗憾。
这其实也是日本方面为何如此爽快放人的原因,如果大明想要带着一群青壮年离开,那么哪怕是日本政府再忌惮大明,也要好一通扯皮。
正是因为这些归来者都是老人,虽然日本方面也会觉得有些没面子,但总体还算过得去,在朝政的时候甚至还会说几句这是大明给他们解决困难云云,也算是块不错的遮羞布。
众所周知,老年人的体力和健康状况就放在那儿,能创造的社会价值十分有限,却还占用不少粮食及资源,对于如今的日本政府来说可以说是累赘,如今不少日本深山村落就有将六十岁或是七十岁的老人背上山任其自生自灭的情况。
虽然从官方的角度来说他们明面上是肯定不会支持的,但从地方政府任由这样的恶习发展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就可以知晓他们真正的态度。
所以,他们着实是不太能够理解大明朝为什么要将这么一群累赘带回去。就为了所谓的面子吗?那未免也有些太不值得了。
值得和不值得不是让外人来说的。
皇太子研墨,洪武帝亲自执笔誊抄,祖孙两人代笔,将这七十三个千里迢迢归国之人的名字写在了黄册之上。
自此,无论他们离开前是哪儿的人,现在他们都是名正言顺的大明人。
朱元璋将这一本单独立册的户籍册郑重交给了户部侍郎,又把自己亲手写好的户籍证明一一发给这些面上还带着惶恐和茫然之色的归者。
听到这些战战兢兢的老者说出的谦辞后,朱元璋温和道:“不必觉得麻烦了我们,诸君会有如今的遭遇,皆是因为国家贫弱。说到底,这是我为帝王,他们为朝官、为兵士的无能,才让你们遭受此等一劫。”
“硬要说来,这事本就应当是我们请求你们的原谅,未守土,未安邦,是我等的过失,听你们一句谢,咱惭愧啊。”
“不,不是这个道理。”这些远离汉地多年,汉话中不可避免带有几分艰涩的老人连连摆手,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宽慰洪武帝。
木白落后一步看着,眼神渐渐柔软。
在木白看来,他爷爷真的是个很奇怪的人,他仿佛拥有两张脸孔,对着朝臣和敌人如同修罗,对着百姓和家人,却又如同弥勒。
在洪武帝退居幕后的这一年里,木白几乎每次去探望他老人家都是在老乡家里找到人的。在凤阳老家,周边的农户都知道,老朱是个特别讲义气的人,又大方又友善,还有好多好多儿子,有什么事情找他,他都会帮忙,实在做不来,也能让儿子孙子搭把手。
而就是这样一个淳朴爱笑的庄稼汉,却让朝堂上大半的人都望而生畏。
木白也不是没有遇到过帝王,他的小伙伴也是一方霸主,伴随小伙伴一路前行的路上,木白也见过许多的诸侯王,但那些人和朱元璋却完全不是一类人。
他从没见过如同朱元璋一般物欲寡淡,却又欲壑难填之人。
寡淡是在于他除了家人平安,对一应身外之物都没有太大执着,欲壑难填则是他想要的是任何一个帝皇都未曾做到的。
他想要没有贪官,想要民众安乐,想要老有所依幼有所养,想要消灭饥饿。
除了对老朱家传承皇位还有执念外,他大部分的期望都和六百多年后的华夏政党的理念不谋而合。
呃,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对公务员们的高标准严要求也是一样的。
不过后世的公务员们起码大多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工资也是基本踩在本地区平均工资线以上,但大明的公务员……那是真的很惨了。
如果不伸出罪恶之手,那么大部分大明的普通公务员都只能勉强养活自己一家,但凡家里的人口多一点,或是有个大灾小难的,那距离破产就不远了。
而且公务员的所有副官都得自己聘请,这就导致大部分官员的生活都过得紧巴巴的。
如果伸出那只手……没被发现还好,一旦发现,立刻叫人牢底坐穿,连带着所有家人一起倒霉。
洪武年间相继发生的空印案和郭淮案让朝堂上的官员倒下了大半。
木白至今都记得当时的情况有多严重,都城所在的应天府都一度出现了官员断档的情况,在接替的官员上任前,原来的官员一个个都得戴着二十多斤的镣铐继续办公。
可以说是将社畜进行到底了。
更悲惨的是,这些人在后来都被派去开发大西南了,至今都有不少官员还留在云南耕耘没能回来,那是连最后一丝价值都要被榨干啊,呜呼,惨绝人寰。
但大明有一点好,那就是哪怕官员犯事被丢到边关劳动改造,却还能靠着军功再升回来。
所以,大部分官员宁可去边关也不愿意去一些看似和平的地方,前者还能有机会翻身,后者则是要一辈子在那儿蹉跎下去了。
可是即便局面如此,从洪武帝的角度来看,他觉得自己对官员已经够好了。
官员的俸禄不提,单单是减税减役这一点就能为一个家庭省下不少开销。
他老人家打心眼里认为,官员有钱就变坏,所以在退位之前,他还规定了朝堂官员的俸禄,并且将其和不允许立丞相一起定为惯例。
作为一个上下五千年都能排得上号的优秀帝王,洪武帝在各方面都没的说,但在经济学上他的确是欠缺了一点,显然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他不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通货膨胀。
当然,作为一个公平的帝王,除了管理官员外,洪武帝还一并将功勋们手头的大片土地软硬皆施地收了回来,改为了发硬性工资。
总之,在洪武帝退位的那一年,满朝文武都敢怒不敢言,若不是看着希望就在眼前,估计有一半的人都要“告老还乡”去了。
好在朱标登基之后虽然碍于父亲的命令,不好明着给官员加工资,却多了逢年过节的红包补贴。
夏季有冰耗冬季有炭耗,加上一年到头几乎月月都有的节日,现在大明公务员们的小日子已经比过去好上太多了。
当然,会这么做可不是朱标太好心,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大明朝廷真的有钱。
呃,虽然这么说挺招人恨的,但在重新疏浚黄淮河之后,无灾无难的黄淮河流域交上来的粮税足以让周围几省侧目,加上大明近些年来连续不断采购的米粮,大明的存粮已经到了户部官员不得不缠着工部官员修p建粮仓的程度。
其实在荡平了北方草原后,多年没有发动大型战争的大明本身的存粮就相当可观,也多亏了这些老本,大明在疏浚大河的时候才没有发生前朝那些糟心事。
被征召的役夫全都是有偿劳动,用来发饷的稻谷每天都一担担堆到大河边上,干完了活就能直接领回去。为了方便携带,现场还提供兑换服务,可以直接将刚发下的粮食换成布料首饰等一应生活用品。
这些东西回老家买也是大价钱,还不如现场就换了,回去是转卖也好送人也罢都很有面子。
而且有这么个兑换处在,役夫们感觉满满都是希望,每天睁眼干活,闭眼想凑钱换个好的还是着力眼前,反而一点都没觉得累,整体氛围格外和谐,散工时候甚至还有些恋恋不舍。
就连去现场监工的工部官员都说从没见过氛围这么好的大工程,这句话顿时就让多少有些惴惴的洪武帝乐开了花。
只是,粮食太多也不全是好事。
大明如今的主要粮食是稻谷和小麦,虽然这两种农作物都有麸皮保护里头的种仁,较为耐放,但是自然存放的粮食会随着时间流失风味也是不争的事实。
新米和陈米的口感差异巨大,市场差价也要差别近半,如果存储不当,放坏了或是生虫了就更糟糕。
于是,在挥舞着钞票的户部促使下,工部不得不派人研究起了粮仓的改造。
如何存储、如何转运,如何保证先进先出,如何设计最佳的动线都是一门学问。不过好在现在的工部已经不再是以前爹不疼娘不爱的混饭吃部门了。
在昔日的东宫匠坊并入,且重设评选机制,重新调整工部权重,首次将管理岗位交给技术人员后,大明的工部已经成为了技术宅们的天堂。
如今的工部除了在皇宫内和其他五部一样占据一处宅院外,在玄武湖中央的小岛、应天府偏远的郊区都各有一块地。
玄武湖中心的小岛四面都是湖水,水下也布有暗网,任何人想要靠近都只有划船一条路子,保密性极佳,而且因为宽敞、加之周围都是水,防火效果也颇为优秀。
这样的湖中岛保密性好,环境宜人,但是建造极难,平日里的生活补给也全靠岛外输送,所以即便是在应天府也只有两处。
譬如这次被提前公布的召回行动就是如此,小报在官方授意下提前半年就刊登了相关信息,希望大家若是有家人被倭寇掳掠或是知道相关情况的联系一下官署,如此也能帮助这些归家的受害者快点找到家人。
现在,有一百三十多户人家正等在港区,他们是千里迢迢从大明的各处来到直沽港的受害者家属。
其实,此前报名的人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但因为时间跨度太长,加上又经过战乱,不少家庭的亲历者都过世了,小辈们虽然知道家中曾经有过这么一段悲伤往事,但早已不记得自己亲人的模样或者压根没见过。
也有部分家属还健在的,但这么久过去他们多已到了耄耋之年,经不起长途跋涉,最后这些人都未能被选中。
但他们已经在官府留下了寻人信息,等到这些归者下船休息好,就可以立刻开启信息比对和查找。
抵达现场的一百多户幸运儿之前一直在遮阴处等待,直到船舶靠岸后,他们才被引到现场,这些人本就心情忐忑,待听到阴阳生念响丧者之名的时候,不少人都露出了揪心的表情。
三十年的山海相隔,亲人又是以那样的惨状离开他们的,即便这些人怀揣着最大的祈愿,却也知道等来的可能是一个最糟糕的结局。
但会来到这儿的人心中自然也有着一丝期盼的,如今阴阳生念响的一个个名字,却仿佛是一份宣判书。
“辽东大石村,刘氏,约五十岁,归家——”
随着这一句话,人群中的一个中年妇人当即两眼一翻,向地上倒去。
“娘!”她身边一直探头张望的青年眼疾手快地接住了母亲,将其放平后立刻伸手掐住母亲的人中,这些急救手段方才都有医匠教过他们,就是为了预防大悲大喜下人受不住。
青年一边掐一边嚷嚷,他语气中还带着点莫名其妙:“娘您怎么了,咱们又不是大石村的!那也未必是大嬢嬢啊。”
“咱们,咱们村三十年多前就叫大石村,后来那大石头被朝廷挪走了,露出了下头的泉水才改名叫小泉村。”女人幽幽转醒,说着说着眼泪就落了下来,“你大嬢嬢当时是为了护住我才被抢走的,那时候她才十六岁,刚刚定亲,我的阿姊啊,阿姊啊——”
“娘……”青年忙给她顺气,“娘您别哭了,我们之前不是说好了吗,咱们就是来接大嬢嬢回家的,只要能回家就行。”
“是啊,我终于接你回家了。爹啊,娘啊,你们看到了吗?我终于接阿姊回家了……”女人用颤抖的手从背后的布包里掏出了两个牌位放在地上,“爹,娘,阿姊去你们那儿了,你们可得好好照顾她,我今晚就给你们烧钱,烧衣裳,阿妹请了最好的纸匠,叠了个大房子,就让我阿姊住……”
说着说着,她捂住了脸,泪水滚滚落下。
其实,她已经足够幸运,她的家人留下了较为清晰的信息,这起码帮助她的家人认出了她。
“刘家湾,阿芳,女,一枚绒花簪,五十有八。”
阴阳生手中的名单中大部分就像这个叫阿芳的姑娘一样,仅仅留下了极为零碎的信息,甚至于她的信息已经算多,更多的人只有一个绰号、一个姓氏,就连年岁都不知道。
这些信息让焦急等待的家人们更加焦灼,他们隐约觉得那是自己的家人,又怀揣着期望,所有没有听到家人名字的人都目光灼灼地看向大楼船上缓缓放下的木梯,他们期盼能够在那梯子上看到自己熟悉的身影。
梯子上最先出现的人是马和。
他作为此次被派出的正使,自是这条船上地位最高的人,在他之后的是若干名副使。寻人不易,为了尽可能不遗漏一个汉人,这次前往日本的使节团的副使人数是创纪录的三十六人,衙役小吏更是不计其数。
马和没有在楼梯上多做停留,多日的航海生活让他面上带着点疲态,但他的眉目和周身的气质却无丝毫疲态不说,还带着一丝锋利。
他恭敬地取出一封明黄色的卷轴,随后一撩袍角,跪在了洪武帝面前,双手将卷轴奉上:“臣探访日本诸地,寻回失民五百一十四人,同归者七十三人。”
“很好。”洪武帝伸出手,接过卷轴展开粗粗一看,见到因为各种原因留在日本的只有十七人,顿时被这数字烫了一下用力闭了下眼睛。
七十三人回国,十七人留下,也就是说起码有四百多人死在了异国他乡。
他吸了口气,将卷轴递给长孙,然后祖孙二人齐齐看向缓缓从船梯上走下的老人们。
这些人的年纪其实都不算很大,他们中的大多人和洪武帝都是同辈,但是因为此前的生活环境过于困苦,这一个个看上去都称得上是老态龙钟。
有几个人的身体状态甚至无法独自下楼梯,是被放在箩筐里从船上吊下来的。
“我,我死也要死在这儿。”勉强从箩筐里爬出来的一个老头一边艰难地站起一边倔强地说道,“就算我化成泥,变作土,也要做咱大汉的泥土,养我大汉的花草,不给他们用。”
“老哥哥,你瞧着年纪也不大,可别说这种话,”洪武帝亲自将他扶到一个软凳上坐下,安慰道,“咱们这个年岁的人好日子还在后头呢。你看我,我现在没事就种种菜逗逗鸡鸭,有事就找儿子孙子来帮忙,这日子过得多有滋味啊。”
老头看了眼扶住他的洪武帝,又看了眼扶住他另一只手的青年,此前他坐在兜里也没看到下头的动静,见他态度温和,便将他认作是来接亲人的家属。
抖了抖胡须后,老头悲道:“老弟弟,你不知道,咱可没你那么舒坦,哥哥我啊看不上日本女人,打了一辈子光棍。咱这把老骨头坦白说,就是回来等死的,就是不知道咱在那儿攒的钱在这儿能不能用。”
“能用,当然能用,老哥哥放心,你们回来,什么都用不着担心,朝廷都给你们安排好了。”洪武帝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和安抚道,“若是有家就归家,朝廷给你们发补贴,若是找不到,就给你们发宅院,给你们治病,总之,你们回来就是过好日子的。”
“只要活下去,什么好日子都在后头。”
第155章
将人接回来享福,洪武帝还真不是说说而已。
在船回来以前,洪武帝就已经命令沿海各地做好了接待准备,房子土地都安排上,还都是选的各地治安最好、地方乡老最能干、乡邻气氛最和乐的地方。
考虑到归来的人可能丧失了劳动力,他还特地命令地方政府届时每月发放米粮布匹补贴,并从中拨出一小部分用以雇佣当地的青壮来搭把手,减轻老人们的生活负担。
可以说一应政策之下,只要老人们没有大病大灾的,这辈子都能平安顺遂。如果要去找家人,洪武帝也下了命令,让地方官员务必尽心竭力,弥补老人的遗憾。
这其实也是日本方面为何如此爽快放人的原因,如果大明想要带着一群青壮年离开,那么哪怕是日本政府再忌惮大明,也要好一通扯皮。
正是因为这些归来者都是老人,虽然日本方面也会觉得有些没面子,但总体还算过得去,在朝政的时候甚至还会说几句这是大明给他们解决困难云云,也算是块不错的遮羞布。
众所周知,老年人的体力和健康状况就放在那儿,能创造的社会价值十分有限,却还占用不少粮食及资源,对于如今的日本政府来说可以说是累赘,如今不少日本深山村落就有将六十岁或是七十岁的老人背上山任其自生自灭的情况。
虽然从官方的角度来说他们明面上是肯定不会支持的,但从地方政府任由这样的恶习发展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就可以知晓他们真正的态度。
所以,他们着实是不太能够理解大明朝为什么要将这么一群累赘带回去。就为了所谓的面子吗?那未免也有些太不值得了。
值得和不值得不是让外人来说的。
皇太子研墨,洪武帝亲自执笔誊抄,祖孙两人代笔,将这七十三个千里迢迢归国之人的名字写在了黄册之上。
自此,无论他们离开前是哪儿的人,现在他们都是名正言顺的大明人。
朱元璋将这一本单独立册的户籍册郑重交给了户部侍郎,又把自己亲手写好的户籍证明一一发给这些面上还带着惶恐和茫然之色的归者。
听到这些战战兢兢的老者说出的谦辞后,朱元璋温和道:“不必觉得麻烦了我们,诸君会有如今的遭遇,皆是因为国家贫弱。说到底,这是我为帝王,他们为朝官、为兵士的无能,才让你们遭受此等一劫。”
“硬要说来,这事本就应当是我们请求你们的原谅,未守土,未安邦,是我等的过失,听你们一句谢,咱惭愧啊。”
“不,不是这个道理。”这些远离汉地多年,汉话中不可避免带有几分艰涩的老人连连摆手,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宽慰洪武帝。
木白落后一步看着,眼神渐渐柔软。
在木白看来,他爷爷真的是个很奇怪的人,他仿佛拥有两张脸孔,对着朝臣和敌人如同修罗,对着百姓和家人,却又如同弥勒。
在洪武帝退居幕后的这一年里,木白几乎每次去探望他老人家都是在老乡家里找到人的。在凤阳老家,周边的农户都知道,老朱是个特别讲义气的人,又大方又友善,还有好多好多儿子,有什么事情找他,他都会帮忙,实在做不来,也能让儿子孙子搭把手。
而就是这样一个淳朴爱笑的庄稼汉,却让朝堂上大半的人都望而生畏。
木白也不是没有遇到过帝王,他的小伙伴也是一方霸主,伴随小伙伴一路前行的路上,木白也见过许多的诸侯王,但那些人和朱元璋却完全不是一类人。
他从没见过如同朱元璋一般物欲寡淡,却又欲壑难填之人。
寡淡是在于他除了家人平安,对一应身外之物都没有太大执着,欲壑难填则是他想要的是任何一个帝皇都未曾做到的。
他想要没有贪官,想要民众安乐,想要老有所依幼有所养,想要消灭饥饿。
除了对老朱家传承皇位还有执念外,他大部分的期望都和六百多年后的华夏政党的理念不谋而合。
呃,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对公务员们的高标准严要求也是一样的。
不过后世的公务员们起码大多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工资也是基本踩在本地区平均工资线以上,但大明的公务员……那是真的很惨了。
如果不伸出罪恶之手,那么大部分大明的普通公务员都只能勉强养活自己一家,但凡家里的人口多一点,或是有个大灾小难的,那距离破产就不远了。
而且公务员的所有副官都得自己聘请,这就导致大部分官员的生活都过得紧巴巴的。
如果伸出那只手……没被发现还好,一旦发现,立刻叫人牢底坐穿,连带着所有家人一起倒霉。
洪武年间相继发生的空印案和郭淮案让朝堂上的官员倒下了大半。
木白至今都记得当时的情况有多严重,都城所在的应天府都一度出现了官员断档的情况,在接替的官员上任前,原来的官员一个个都得戴着二十多斤的镣铐继续办公。
可以说是将社畜进行到底了。
更悲惨的是,这些人在后来都被派去开发大西南了,至今都有不少官员还留在云南耕耘没能回来,那是连最后一丝价值都要被榨干啊,呜呼,惨绝人寰。
但大明有一点好,那就是哪怕官员犯事被丢到边关劳动改造,却还能靠着军功再升回来。
所以,大部分官员宁可去边关也不愿意去一些看似和平的地方,前者还能有机会翻身,后者则是要一辈子在那儿蹉跎下去了。
可是即便局面如此,从洪武帝的角度来看,他觉得自己对官员已经够好了。
官员的俸禄不提,单单是减税减役这一点就能为一个家庭省下不少开销。
他老人家打心眼里认为,官员有钱就变坏,所以在退位之前,他还规定了朝堂官员的俸禄,并且将其和不允许立丞相一起定为惯例。
作为一个上下五千年都能排得上号的优秀帝王,洪武帝在各方面都没的说,但在经济学上他的确是欠缺了一点,显然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他不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通货膨胀。
当然,作为一个公平的帝王,除了管理官员外,洪武帝还一并将功勋们手头的大片土地软硬皆施地收了回来,改为了发硬性工资。
总之,在洪武帝退位的那一年,满朝文武都敢怒不敢言,若不是看着希望就在眼前,估计有一半的人都要“告老还乡”去了。
好在朱标登基之后虽然碍于父亲的命令,不好明着给官员加工资,却多了逢年过节的红包补贴。
夏季有冰耗冬季有炭耗,加上一年到头几乎月月都有的节日,现在大明公务员们的小日子已经比过去好上太多了。
当然,会这么做可不是朱标太好心,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大明朝廷真的有钱。
呃,虽然这么说挺招人恨的,但在重新疏浚黄淮河之后,无灾无难的黄淮河流域交上来的粮税足以让周围几省侧目,加上大明近些年来连续不断采购的米粮,大明的存粮已经到了户部官员不得不缠着工部官员修p建粮仓的程度。
其实在荡平了北方草原后,多年没有发动大型战争的大明本身的存粮就相当可观,也多亏了这些老本,大明在疏浚大河的时候才没有发生前朝那些糟心事。
被征召的役夫全都是有偿劳动,用来发饷的稻谷每天都一担担堆到大河边上,干完了活就能直接领回去。为了方便携带,现场还提供兑换服务,可以直接将刚发下的粮食换成布料首饰等一应生活用品。
这些东西回老家买也是大价钱,还不如现场就换了,回去是转卖也好送人也罢都很有面子。
而且有这么个兑换处在,役夫们感觉满满都是希望,每天睁眼干活,闭眼想凑钱换个好的还是着力眼前,反而一点都没觉得累,整体氛围格外和谐,散工时候甚至还有些恋恋不舍。
就连去现场监工的工部官员都说从没见过氛围这么好的大工程,这句话顿时就让多少有些惴惴的洪武帝乐开了花。
只是,粮食太多也不全是好事。
大明如今的主要粮食是稻谷和小麦,虽然这两种农作物都有麸皮保护里头的种仁,较为耐放,但是自然存放的粮食会随着时间流失风味也是不争的事实。
新米和陈米的口感差异巨大,市场差价也要差别近半,如果存储不当,放坏了或是生虫了就更糟糕。
于是,在挥舞着钞票的户部促使下,工部不得不派人研究起了粮仓的改造。
如何存储、如何转运,如何保证先进先出,如何设计最佳的动线都是一门学问。不过好在现在的工部已经不再是以前爹不疼娘不爱的混饭吃部门了。
在昔日的东宫匠坊并入,且重设评选机制,重新调整工部权重,首次将管理岗位交给技术人员后,大明的工部已经成为了技术宅们的天堂。
如今的工部除了在皇宫内和其他五部一样占据一处宅院外,在玄武湖中央的小岛、应天府偏远的郊区都各有一块地。
玄武湖中心的小岛四面都是湖水,水下也布有暗网,任何人想要靠近都只有划船一条路子,保密性极佳,而且因为宽敞、加之周围都是水,防火效果也颇为优秀。
这样的湖中岛保密性好,环境宜人,但是建造极难,平日里的生活补给也全靠岛外输送,所以即便是在应天府也只有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