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杨经文定亲(一)
又过了两天,第一批粉条已经做出来了,作坊也算步入了正轨。郑来田家的地瓜也都收了上来,定制的蒸桶也都做好了,杨氏在作坊里盯了几天,见没事了,也留在家里准备忙酿酒的事。
第一次酿酒的时候,虽然他们都没有插手,但也知道了大致流程,洗地瓜蒸地瓜这都不用说,不过到了拌酒曲的时候,还是郑晚儿亲自来。
实际上,蒸酒那一步固然重要,可是最最重要的,却是这酒曲的比例,还有发酵时对温度的控制,另外就是蒸馏过程中三段酒的区分。若是这三步没有做好,哪怕掌握了蒸馏技术,做出来的酒,味道、质量都会大大下降。
而郑晚儿要亲自己来做的原因,也不是防着郑家其他人——事实上,她早就真心的把他们当成了亲人。实在是这些都不好把握,而且时间又紧,她也没时间仔细的讲解,干脆还是自己来做这几步。
忙碌了几日,地瓜都蒸好装坛,由于蒸的时间有或隔了一日、或是两日的,日期不一样,郑晚儿在坛子上做好了记号,都搬进空的厢房里放着。如今天气凉了,上边儿还盖着些干草保温。
今年年景好,地瓜产量比往年高了不少,郑晚儿家五亩地总共收上来一万八千斤地瓜,在古代可以算是很高的产量了。这次酿酒用了三千斤,剩下的那些,都搬到地窖里保存了,回头要用再取。
这些忙完了,就等着酒发酵好了,再蒸酒,中间好歹算有一段空闲的时间了。
早两日杨家托人送了信儿过来,说杨经文定亲的日子订好了,杨氏这个做姑姑的,自然是要回去看看的。
这日把家里收拾好,一家人起了个大早赶到榆树村儿,杨老太太的大儿媳张氏连忙迎了出来。
今天是她儿子定亲的好日子,张氏打扮的格外立整,一张脸上喜气洋洋的,拉着杨氏笑得合不拢嘴,道:“知道你们忙,还怕你们没有时间过来呢。”
“都料理清楚了,正好空下来。”杨氏回握住大嫂的手,一边随着她往屋里走,一边道:“再说了,经文是咱们家头一个孩子,又是这样的喜事儿,就是再忙,我也得过来。”
张氏听了,心里熨贴极了,忙道:“先坐坐,等我这收拾完,一块儿去那姑娘家里,今儿在女方家里吃晌午饭。”
去女方家里吃饭,其实就是“相媳妇儿”,男方家里的亲人去女方家里吃餐饭,也是为着看看姑娘的为人怎么样,如果满意了,就把聘礼留下,这亲就算定下了。
虽然是这么说,不过能到这一步的,都是事先打听清楚了,两家人心照不宣的,才会有这样一餐饭。不然要是没成,男方倒没什么,只是让人家姑娘面上不好看。
这也是约定成俗的规矩。
能一起去“相媳妇”的,都是至亲,也是表示两家亲近的意思。
郑树定亲那会儿,就没让郑来田一家去,这里面又是因为有郑晚儿那件事的缘故。
姑嫂两人亲亲热热的挽着手进了屋,郑来田父子三人自去找杨老爷子说话了,这一屋子都是女眷。
杨老太太正坐在炕上,面前散开了一个包袱皮,一套崭新的水红色袄裙整整齐齐的叠了放在里面,外面还有些物件,也都是新的,都是准备好的聘礼。
见闺女跟外孙女过来了,脸上的喜色更显三分,开心道:“快过来炕上坐着歇歇。”
炕上还坐着几人,除了看见郑晚儿,就兴奋的朝她挤眼睛的杨彩兰外,还有一个妇人跟一个女孩儿。
妇人身材消瘦,却长了一张圆圆的脸蛋,在一旁帮着收拾,见她们进来,也起身笑道:“你们离得远,还这么早就到了,肯定起了个大早就赶路了?快,上炕坐会儿。”
这是杨二舅的妻子林氏。
郑晚儿忙见礼,叫道:“姥,二舅母,彩环表妹。”
杨氏在炕上坐了,对着二舅母林氏道:“上次家来了,正巧二嫂回娘家了,也没见着面儿。哎哟,彩环丫头瞧着也长高了不少。”
林氏一边同杨氏寒暄着,一边示意旁边的闺女儿过来叫人。
杨彩环两颊鼓鼓的,一张小嘴撅着,似乎正在生气。见她娘瞪了她一眼,才不情不愿的叫了声:“姑姑,晚儿姐。”
郑晚儿见过了礼,也坐在了炕上。
杨彩兰赶紧挪过来,拉过她在一旁,小声道:“别理她,大早上的就在这里生气,给人找不痛快。”
郑晚儿闻言,疑惑道:“咋了?”
杨彩兰撇了撇嘴,道:“我哥要定亲,家里给买了两匹布,给我未来嫂子做衣裳。她看见了,偏说那布颜色衬她,也要新衣裳。好生跟她说了也不听,最后还是二叔发脾气了,训了她一顿,虽然不敢闹了,可是摆了几天的脸色。她也不是不知道这是给新娘子的,要真想穿,自个儿也去当新娘子,不就有了么?”
抱怨两句也就罢了,后面这话说的就有些不像了。郑晚儿忙轻轻拍了她一下:“别混说。”
这杨彩环是杨家二舅的闺女,杨家二舅生了一子一女。杨彩环是小闺女,平日里难免宠爱了些,性子难免有些娇纵。
她虽然叫郑晚儿叫姐姐,不过两人是同一年的,只是差了几个月的月份。杨彩兰喜欢郑晚儿这个表妹,却对自己这个娇纵的堂妹有些看不上,觉得她整日里只会掐尖要强,不爱和她玩。
郑晚儿也觉得稀奇,杨家人的性格都是豪爽大度的,就是二舅母也是个和善性子,这个杨彩环却着实有些不懂事儿,爱使小性子。
不过郑晚儿也不太在意,反正跟她相处的时候也不多。
杨彩兰听见表妹提醒自己慎言,撇撇嘴,虽然心里还不服气,但是她自己也知道嘴快说错了话,到底没再言语。
林氏见女儿不懂事的模样,觉得有些不好意思,面庞微红。
杨氏见状,更不会去问其中缘由,怕让她更尴尬,只拉着她聊些家常,林氏心里感激,姑嫂两个间聊的也算投契。
第一次酿酒的时候,虽然他们都没有插手,但也知道了大致流程,洗地瓜蒸地瓜这都不用说,不过到了拌酒曲的时候,还是郑晚儿亲自来。
实际上,蒸酒那一步固然重要,可是最最重要的,却是这酒曲的比例,还有发酵时对温度的控制,另外就是蒸馏过程中三段酒的区分。若是这三步没有做好,哪怕掌握了蒸馏技术,做出来的酒,味道、质量都会大大下降。
而郑晚儿要亲自己来做的原因,也不是防着郑家其他人——事实上,她早就真心的把他们当成了亲人。实在是这些都不好把握,而且时间又紧,她也没时间仔细的讲解,干脆还是自己来做这几步。
忙碌了几日,地瓜都蒸好装坛,由于蒸的时间有或隔了一日、或是两日的,日期不一样,郑晚儿在坛子上做好了记号,都搬进空的厢房里放着。如今天气凉了,上边儿还盖着些干草保温。
今年年景好,地瓜产量比往年高了不少,郑晚儿家五亩地总共收上来一万八千斤地瓜,在古代可以算是很高的产量了。这次酿酒用了三千斤,剩下的那些,都搬到地窖里保存了,回头要用再取。
这些忙完了,就等着酒发酵好了,再蒸酒,中间好歹算有一段空闲的时间了。
早两日杨家托人送了信儿过来,说杨经文定亲的日子订好了,杨氏这个做姑姑的,自然是要回去看看的。
这日把家里收拾好,一家人起了个大早赶到榆树村儿,杨老太太的大儿媳张氏连忙迎了出来。
今天是她儿子定亲的好日子,张氏打扮的格外立整,一张脸上喜气洋洋的,拉着杨氏笑得合不拢嘴,道:“知道你们忙,还怕你们没有时间过来呢。”
“都料理清楚了,正好空下来。”杨氏回握住大嫂的手,一边随着她往屋里走,一边道:“再说了,经文是咱们家头一个孩子,又是这样的喜事儿,就是再忙,我也得过来。”
张氏听了,心里熨贴极了,忙道:“先坐坐,等我这收拾完,一块儿去那姑娘家里,今儿在女方家里吃晌午饭。”
去女方家里吃饭,其实就是“相媳妇儿”,男方家里的亲人去女方家里吃餐饭,也是为着看看姑娘的为人怎么样,如果满意了,就把聘礼留下,这亲就算定下了。
虽然是这么说,不过能到这一步的,都是事先打听清楚了,两家人心照不宣的,才会有这样一餐饭。不然要是没成,男方倒没什么,只是让人家姑娘面上不好看。
这也是约定成俗的规矩。
能一起去“相媳妇”的,都是至亲,也是表示两家亲近的意思。
郑树定亲那会儿,就没让郑来田一家去,这里面又是因为有郑晚儿那件事的缘故。
姑嫂两人亲亲热热的挽着手进了屋,郑来田父子三人自去找杨老爷子说话了,这一屋子都是女眷。
杨老太太正坐在炕上,面前散开了一个包袱皮,一套崭新的水红色袄裙整整齐齐的叠了放在里面,外面还有些物件,也都是新的,都是准备好的聘礼。
见闺女跟外孙女过来了,脸上的喜色更显三分,开心道:“快过来炕上坐着歇歇。”
炕上还坐着几人,除了看见郑晚儿,就兴奋的朝她挤眼睛的杨彩兰外,还有一个妇人跟一个女孩儿。
妇人身材消瘦,却长了一张圆圆的脸蛋,在一旁帮着收拾,见她们进来,也起身笑道:“你们离得远,还这么早就到了,肯定起了个大早就赶路了?快,上炕坐会儿。”
这是杨二舅的妻子林氏。
郑晚儿忙见礼,叫道:“姥,二舅母,彩环表妹。”
杨氏在炕上坐了,对着二舅母林氏道:“上次家来了,正巧二嫂回娘家了,也没见着面儿。哎哟,彩环丫头瞧着也长高了不少。”
林氏一边同杨氏寒暄着,一边示意旁边的闺女儿过来叫人。
杨彩环两颊鼓鼓的,一张小嘴撅着,似乎正在生气。见她娘瞪了她一眼,才不情不愿的叫了声:“姑姑,晚儿姐。”
郑晚儿见过了礼,也坐在了炕上。
杨彩兰赶紧挪过来,拉过她在一旁,小声道:“别理她,大早上的就在这里生气,给人找不痛快。”
郑晚儿闻言,疑惑道:“咋了?”
杨彩兰撇了撇嘴,道:“我哥要定亲,家里给买了两匹布,给我未来嫂子做衣裳。她看见了,偏说那布颜色衬她,也要新衣裳。好生跟她说了也不听,最后还是二叔发脾气了,训了她一顿,虽然不敢闹了,可是摆了几天的脸色。她也不是不知道这是给新娘子的,要真想穿,自个儿也去当新娘子,不就有了么?”
抱怨两句也就罢了,后面这话说的就有些不像了。郑晚儿忙轻轻拍了她一下:“别混说。”
这杨彩环是杨家二舅的闺女,杨家二舅生了一子一女。杨彩环是小闺女,平日里难免宠爱了些,性子难免有些娇纵。
她虽然叫郑晚儿叫姐姐,不过两人是同一年的,只是差了几个月的月份。杨彩兰喜欢郑晚儿这个表妹,却对自己这个娇纵的堂妹有些看不上,觉得她整日里只会掐尖要强,不爱和她玩。
郑晚儿也觉得稀奇,杨家人的性格都是豪爽大度的,就是二舅母也是个和善性子,这个杨彩环却着实有些不懂事儿,爱使小性子。
不过郑晚儿也不太在意,反正跟她相处的时候也不多。
杨彩兰听见表妹提醒自己慎言,撇撇嘴,虽然心里还不服气,但是她自己也知道嘴快说错了话,到底没再言语。
林氏见女儿不懂事的模样,觉得有些不好意思,面庞微红。
杨氏见状,更不会去问其中缘由,怕让她更尴尬,只拉着她聊些家常,林氏心里感激,姑嫂两个间聊的也算投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