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匕现
赵昚依然默然。
他想到了很多。
两个儿子争储,是自己默许了的事情。
而且自己也确实有意,改变朝中臣子之前的那种茫然现状,所以也打算,在两年内立储,无论是赵恺还是赵惇,都能在短短一两年内入主东宫。
所以说,如今朝中发生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两个儿子,赵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两个儿子在谋臣的支持下斗法。
赵昚自己当了三十年太子,唯一对他有过威胁的恩平郡王赵伯玖,也只是短时期内而已。
赵昚心里清楚,赵伯玖当初确实有差点取自己而代之的可能性。
但是……在老师史浩为主导的谋臣力量下,自己动用了诸多手段,最终还是保住了太子位置。
所以赵昚清楚,很多东西,只是参与争储的臣子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让自己看见那一面出现在人前。
但真相却往往隐藏在另外一面。
如果不是因为太熟悉恺儿的字迹,赵昚几乎要以为,这三封信是伪造的。
但是赵昚明白,这三封信确实是恺儿手书。
所以,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真相?
但是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
真如汤思退说的那般,恺儿为了争储,勾结地方封疆大吏?
甚至说,万一争储失败,也能以此为力量,来一场武力争夺江山?
赵昚心里打了个寒噤。
兄弟残杀,父子反目。
这种人间惨剧,竟然要出现在自己身上?
仅是想想,赵昚就觉得遍体发凉。
如果真发生这些事,自己还有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抬头看向汤思退,问道:“此事还有谁知?”
汤思退故意想了想,才缓缓的道:“官家若是想,此事也可仅臣知耳。”
这就是含蓄的告诉官家,知道此事的还有人,比如恭王赵惇,中书舍人柳子承,以及和恭王关系极其亲近的那个道士皇甫坦。
汤思退知道这件事瞒不过官家。
自己现在本来就是扶持恭王赵惇,这种事情就算是自己做的,也肯定会知会恭王。
所以汤思退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官家您要是愿意,这件事可以止于臣处。
赵昚明白这其中的曲折。
很是赞赏的点了点头,不管怎么说,汤思退就算开始站队,也还是在为自己着想。
对谢盛堂道:“着人去宣庆王赵恺。”
谢盛堂应喏。
赵昚想了想,“再宣秘书监李凤梧。”
谢盛堂又应喏。
汤思退却不解,“官家,此事应和秘书监无关联。”
心中着实的有点担心。
李凤梧这人的口才,自己虽然不惧怕,但就怕万一,这板上钉钉的事情,万一真被他蛇战莲花说过去了呢……
所以汤思退是真不想此刻把李凤梧喊来。
赵昚却摇头道:“有关联。”
也并不解释。
汤思退心知肚明,不好再反对。
如果再说,反倒叫官家生疑。
李凤梧是赵恺的谋臣,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而陆游是李凤梧的老师,辛弃疾和李凤梧之间也有关系,那个耶律弥勒就是辛弃疾的义姐。
所以要说赵恺勾结陆游和辛弃疾,必然是李凤梧在牵针引线。
听到宣召自己垂拱殿觐见。
李凤梧深呼吸了一口气,知道汤思退出手了。
这一次觐见,大概就是图穷匕见,也许在一两个月内,立储的事情就要尘埃落定。
最迟不会超过半年。
而近日的觐见,大概就是自己和汤思退正式交手。
不过这一次交手……蛋疼的很啊。
换了衣服,叮嘱了家事,说今夜不会回来,然后带着李巨鹿出了梧桐公社,前往大内皇宫。
在门口恰好碰见赵恺。
两人相视一笑,并肩而行。
“凤瞻,是汤思退发难了罢?”
逐渐成长的赵恺,变得越发沉稳,只是那双眼眸之中的坚毅之气,伴随着更多的隐忍,还有一丝倔强——
隐忍,赵恺一直就有。
但这股倔强,是李凤梧第一次看见的。
因此分外欣慰。
赵恺本就仁厚,又听从自己的意思,有了勇猛锐进之风,如今再有了隐忍和倔强,这样的人,难道不正是一位盛世开创进去的明君胚子?
自己当年没有选错。
而他赵恺,当年也没有看错。
笑了笑,“应该是的,做好心理准备罢,反正叫咱俩一起去,肯定不会有好事。”
赵恺淡然一笑。
很有点管他清风过高岗,我自明月照大江的豪情。
“你说赵汝愚会不会出现?”
李凤梧笑了笑,“不会。”
赵恺不解,“为何,让赵汝愚来指证,说是我的主意,亲手写的信,岂非更简单,咱们也更没有办法辩驳。”
李凤梧摇头,“汤思退没有那么傻。”
如果赵汝愚出现,并且指证赵恺,这里面的阴谋痕迹就太明显了。
反而会让官家觉得欲盖弥彰。
汤思退绝对不会让这件事成为铁证如山的事情。
涉及到争储,越是铁证如山,越会让觉得其中有猫腻,反倒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程度,越发能让官家相信他自己的判断。
每个天子都是多疑的。
所以赵汝愚绝对不会出现。
作为赵恺曾经的谋臣,赵汝愚的出现,就是直白的告诉官家,你看我和恭王他们成功的策反了赵汝愚,还拿到了庆王殿下勾结地方封疆大吏的证据。
官家你觉得我们的阴谋好不好?
那种情况下,官家反而会觉得庆王是无辜的。
所谓行事有度,过则不立。
赵恺也想明白了,苦笑道:“这样的话,赵汝愚会不会觉得很遗憾。”
李凤梧哈哈笑了笑,“谁哭谁笑,谁知道?”
不到最后一刻,谁敢说自己成功。
所以就算是自己准备了诸多后手,也没有掉以轻心,今日的事情,能争取就尽量争取。
没有谁愿意接受失败的局面。
赵恺也哈哈一笑,“天知,地知,人心尽知。”
无论胜败,自己努力过,没有辜负李凤梧。
有朝一日,当自己老去的时候,无论那时候是以大宋天子的身份闭眼,还是以大宋一位闲王的身份闭眼,自己都可以看着这个曾经风光大宋的朋友,毫无愧疚的告诉他,说道凤瞻,当年你我一心,你不负我,我亦不辜卿。
一语成箴。
赵恺也确实没想到,他确实死在了凤梧之前。
多年后,病入膏肓的他临终前看着依然意气风华的大宋之凤,说出了两人之间最后一句话,便是这句:“此生不负卿之望矣。”
如此,此生足矣。
那一刻,他第一次看见了李凤梧的泪光。
他想到了很多。
两个儿子争储,是自己默许了的事情。
而且自己也确实有意,改变朝中臣子之前的那种茫然现状,所以也打算,在两年内立储,无论是赵恺还是赵惇,都能在短短一两年内入主东宫。
所以说,如今朝中发生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两个儿子,赵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两个儿子在谋臣的支持下斗法。
赵昚自己当了三十年太子,唯一对他有过威胁的恩平郡王赵伯玖,也只是短时期内而已。
赵昚心里清楚,赵伯玖当初确实有差点取自己而代之的可能性。
但是……在老师史浩为主导的谋臣力量下,自己动用了诸多手段,最终还是保住了太子位置。
所以赵昚清楚,很多东西,只是参与争储的臣子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让自己看见那一面出现在人前。
但真相却往往隐藏在另外一面。
如果不是因为太熟悉恺儿的字迹,赵昚几乎要以为,这三封信是伪造的。
但是赵昚明白,这三封信确实是恺儿手书。
所以,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真相?
但是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
真如汤思退说的那般,恺儿为了争储,勾结地方封疆大吏?
甚至说,万一争储失败,也能以此为力量,来一场武力争夺江山?
赵昚心里打了个寒噤。
兄弟残杀,父子反目。
这种人间惨剧,竟然要出现在自己身上?
仅是想想,赵昚就觉得遍体发凉。
如果真发生这些事,自己还有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抬头看向汤思退,问道:“此事还有谁知?”
汤思退故意想了想,才缓缓的道:“官家若是想,此事也可仅臣知耳。”
这就是含蓄的告诉官家,知道此事的还有人,比如恭王赵惇,中书舍人柳子承,以及和恭王关系极其亲近的那个道士皇甫坦。
汤思退知道这件事瞒不过官家。
自己现在本来就是扶持恭王赵惇,这种事情就算是自己做的,也肯定会知会恭王。
所以汤思退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官家您要是愿意,这件事可以止于臣处。
赵昚明白这其中的曲折。
很是赞赏的点了点头,不管怎么说,汤思退就算开始站队,也还是在为自己着想。
对谢盛堂道:“着人去宣庆王赵恺。”
谢盛堂应喏。
赵昚想了想,“再宣秘书监李凤梧。”
谢盛堂又应喏。
汤思退却不解,“官家,此事应和秘书监无关联。”
心中着实的有点担心。
李凤梧这人的口才,自己虽然不惧怕,但就怕万一,这板上钉钉的事情,万一真被他蛇战莲花说过去了呢……
所以汤思退是真不想此刻把李凤梧喊来。
赵昚却摇头道:“有关联。”
也并不解释。
汤思退心知肚明,不好再反对。
如果再说,反倒叫官家生疑。
李凤梧是赵恺的谋臣,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而陆游是李凤梧的老师,辛弃疾和李凤梧之间也有关系,那个耶律弥勒就是辛弃疾的义姐。
所以要说赵恺勾结陆游和辛弃疾,必然是李凤梧在牵针引线。
听到宣召自己垂拱殿觐见。
李凤梧深呼吸了一口气,知道汤思退出手了。
这一次觐见,大概就是图穷匕见,也许在一两个月内,立储的事情就要尘埃落定。
最迟不会超过半年。
而近日的觐见,大概就是自己和汤思退正式交手。
不过这一次交手……蛋疼的很啊。
换了衣服,叮嘱了家事,说今夜不会回来,然后带着李巨鹿出了梧桐公社,前往大内皇宫。
在门口恰好碰见赵恺。
两人相视一笑,并肩而行。
“凤瞻,是汤思退发难了罢?”
逐渐成长的赵恺,变得越发沉稳,只是那双眼眸之中的坚毅之气,伴随着更多的隐忍,还有一丝倔强——
隐忍,赵恺一直就有。
但这股倔强,是李凤梧第一次看见的。
因此分外欣慰。
赵恺本就仁厚,又听从自己的意思,有了勇猛锐进之风,如今再有了隐忍和倔强,这样的人,难道不正是一位盛世开创进去的明君胚子?
自己当年没有选错。
而他赵恺,当年也没有看错。
笑了笑,“应该是的,做好心理准备罢,反正叫咱俩一起去,肯定不会有好事。”
赵恺淡然一笑。
很有点管他清风过高岗,我自明月照大江的豪情。
“你说赵汝愚会不会出现?”
李凤梧笑了笑,“不会。”
赵恺不解,“为何,让赵汝愚来指证,说是我的主意,亲手写的信,岂非更简单,咱们也更没有办法辩驳。”
李凤梧摇头,“汤思退没有那么傻。”
如果赵汝愚出现,并且指证赵恺,这里面的阴谋痕迹就太明显了。
反而会让官家觉得欲盖弥彰。
汤思退绝对不会让这件事成为铁证如山的事情。
涉及到争储,越是铁证如山,越会让觉得其中有猫腻,反倒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程度,越发能让官家相信他自己的判断。
每个天子都是多疑的。
所以赵汝愚绝对不会出现。
作为赵恺曾经的谋臣,赵汝愚的出现,就是直白的告诉官家,你看我和恭王他们成功的策反了赵汝愚,还拿到了庆王殿下勾结地方封疆大吏的证据。
官家你觉得我们的阴谋好不好?
那种情况下,官家反而会觉得庆王是无辜的。
所谓行事有度,过则不立。
赵恺也想明白了,苦笑道:“这样的话,赵汝愚会不会觉得很遗憾。”
李凤梧哈哈笑了笑,“谁哭谁笑,谁知道?”
不到最后一刻,谁敢说自己成功。
所以就算是自己准备了诸多后手,也没有掉以轻心,今日的事情,能争取就尽量争取。
没有谁愿意接受失败的局面。
赵恺也哈哈一笑,“天知,地知,人心尽知。”
无论胜败,自己努力过,没有辜负李凤梧。
有朝一日,当自己老去的时候,无论那时候是以大宋天子的身份闭眼,还是以大宋一位闲王的身份闭眼,自己都可以看着这个曾经风光大宋的朋友,毫无愧疚的告诉他,说道凤瞻,当年你我一心,你不负我,我亦不辜卿。
一语成箴。
赵恺也确实没想到,他确实死在了凤梧之前。
多年后,病入膏肓的他临终前看着依然意气风华的大宋之凤,说出了两人之间最后一句话,便是这句:“此生不负卿之望矣。”
如此,此生足矣。
那一刻,他第一次看见了李凤梧的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