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 第150节
然后大家再一次劝皇帝保重龙体,带病上朝真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呀,巴拉巴拉。
互相恭维完了,卫璪就一步上前,开始了他准备了数日的报告,从洛阳城的损失,一路说到了如今的恢复情况。钱是个好东西,不管是无偿帮助没办法自力更生的老弱病残,还是以工代赈救急壮劳力,都离不开钱。而晋惠帝这二年因着海外的金银矿……最不缺的就是钱。
胡人打砸抢烧,在洛阳城内肆意妄为,这没错,但损失的大多是世家的底子,皇帝的钱都在皇宫里,是半点没有损失。
因着这个话头,晋惠帝终于有了切入口,大谈特谈起了保住了如今这一切的常山公主。
这种时候,就没有谁敢说常山公主半句不是。
除了她自己。
入朝为官多年的阳平公主,代常山公主出列陈情,不止常山公主请罪,当日做主同意了放世家和百姓入皇宫的所有公主以及太后,一并都由阳平公主代为请罪。
晋惠帝按照事先排练好的戏份,故作为难,等着看群臣的表现。
大部分人都很矜持,不敢在这个刚刚被救下的时候过河拆桥,说的都是公主们的好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公主们又何错之有?但也有老学究觉得这些公主们说的也不无道理。若没有她们这般的自作入住,也不会有如今皇帝一家要委屈的住在一起的情况,哪朝哪代的皇帝能有晋惠帝这么没有体面的?
晋惠帝没说话,只等事态一再发酵。
终于,有人暗搓搓的表示,不如功过相抵吧。
话看似是解围的好话,却也实实在在是诛心之言。怎么就能功过相抵了呢?公主们立的是什么功?又犯的是什么错?这就相抵了?甚至还有人提出要收回兵权,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公主们掌握兵权时的可怕。
这就实在是太不要脸了。
说完这话,不等公主们反应,几个老臣已经很是不满的皱起了眉。他们奋斗了一辈子,要劝有权,有钱有钱,如今求的不过是个名垂青史的好名声,又怎么会赞同这么无耻的言论。常山公主早就算到了这些,她怕的一直都是这些老臣退下去之后的事情。所以,她才想着要在这些老臣还要脸面的时候,就把事情撕扯开的说清楚。
大佬们不满了,后辈们自然只能偃旗息鼓,不敢再上蹿下跳。
晋惠帝见火候差不多了,在加上看到了来自嵇绍给他的信号后,终于在咳嗽了一声后开口:“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如何相抵?爱卿不如给朕说说。”
这时候谁又敢来争这个表现?
见没人说话,晋惠帝这才继续:“依朕看,有错就该罚,但有功也该赏。”
怎么罚?很简单啊,谁破坏,谁修补。公主们做出的决定导致了皇宫毁败,那就公主们自掏腰包来修好了。常山公主觉得自己是长辈,是主犯,有损皇家脸面,那就罚她多写几封信给泉下有知的列祖列宗以及满天神佛,把真龙的脸面找回来。
这算是皇帝的家事,朝臣们自然不敢有意见,不管是罚轻了,还是罚重了,那都是皇帝自己的事情了。
重吗?其实也蛮重的,修葺皇宫可不是一笔小数字。
但是架不住公主们人多啊,当初海外市场的开拓都有她们的一份,如今已经到了收获期,修葺皇宫虽然要出一大笔钱,却也不至于伤筋动骨。她们此后甚至还可以借此哭穷。
惩罚说完了,接下来就该赏赐了。
这也是群臣之所以愿意忍让的因为,这群人精就没有不知道晋惠帝的意思的,得赏了常山公主,其他人才有份。自持有功劳的,又有哪个会愿意在这个时候拖延自己的赏赐?争辩公主的是非好歹,害的不是别人,是自己。没谁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对公主们的论功行赏之后,果然群臣们的也一并来了。
基本是人人有奖,该升官的升官,该封爵的封爵,该得名的得名。公主们没给钱,也没给权,却给了一个万民碑,就立在洛阳皇宫外面,用以表彰她们的功绩,受万世敬仰,她们最需要的社会地位就像是做了火箭,蹭蹭往上窜;王济封无可封,蒙荫了儿子;卫老爷子类比;卫璪年纪轻轻,就成了二品大员,比他老子官位都高;武贤法师还俗,封了武将,成了第一个入朝的世家女;卫玠的太子少傅是之前就决定的,救驾之功真正为他换来的是兰陵公的爵位,公侯伯子男,卫玠已经站到了爵位的顶端;拓跋六修还是封了代王,统领已经被统一了的鲜卑各部……
等等等,不一而足。
虽然让卫家和王家独领风骚了,但其他人也不是只能跟着喝汤,好歹有点肉渣,最主要的是对海外开采的进一步盖章划分,有钱又有利,人人都喜笑颜开。
然后,真正的点睛之笔来了:“爱卿们对此可有意见?”
自然是没有人有的。
很好,那就写在一张圣旨吧。
啊?
终于傻眼了。
晋惠帝继续真傻充愣,张口表示,一件事自然是写一份圣旨的,大家想传给后人,也不要怕,朕后面会给大家发下去副本的,等洛阳城的事情了了之后。
为什么要如此?因为皇上也没钱啊,你们以为重建整个洛阳城很容易吗?纸张很贵的好不好?绢布更贵好不好?有浪费这么多圣旨的材料,能给多少百姓换成麻布做冬衣啊?太后、皇后早已经做出表率要再次缩衣节食,各位大臣爱民如子,不会如此不懂事吧?
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皇上这意思就是,你们要想得到奖赏,就要连着对公主们的“惩罚”一并认下,今日事今日毕,来年不可翻旧账。翻账了就一拍两散,比奖励还回来。
同意吗?
当然是只能捏着鼻子同意的。怪不得皇上的赏赐是如此的恰到好处,让人拒绝不了呢,这根本就是个鱼饵,愿者上钩。
胖头鱼们不仅排着队来咬钩,还要一个个的感激涕零,表示陛下圣明。
一桩有可能发生在未来的危机,就这样无形的被解决了。
而真正的重头戏,才真正开始。战争之前的佛道之争,并不会随着战争的结束就莫名其妙的握手言和,《老子化胡经》还赤裸裸的摆在那里呢。
第206章 古代二百零二点都不友好:
每逢国家遭受大灾大难,宗教必然大兴,这是个但凡看过历史的人都能发现的问题。
这种现象很好理解,当现实变得异常艰难、仿佛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自然而然的就会去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借以来逃避现实。
在这方面,天主教和佛教占着天然的便宜,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教义的终结都在于虚无缥缈的未来。
天主教讲究只有好人死了才会上天堂,佛教讲究这辈子积德行善来世才能享清福。这都是没有办法证实的,但是听起来又异常美好的事情,就像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自然会有大把的信民。引导百姓积极向善,忍受当世艰辛,又恰好符合了执政者的需求,两者一拍即合,慢慢发展成世家三大宗教,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道教主张修的是这辈子,什么得道升仙、破碎虚空,在看不到的来世面前,总显得有些弱势了。
道教不服,作《老子化胡经》来扳回场子,其实也是人之常情。
事实上,佛教在汉朝刚刚传入中原时,依托的也确确实实是道教,只是后来发展到魏晋,佛教利用玄学在世家中站稳了脚跟,便不屑于继续跟着道教当小弟了。
曾也有人试探性的问过卫玠,是站在道一边,还是站在佛一边。
卫玠只是笑了笑,没有给出答案。因为显而易见的,他……是个无神论者。作为受过二十多年现代教育的中国人,他对宗教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你有信仰的自由,我有不信仰的自由,我尊重你的信仰,也请你尊重我的不信仰。
我不会没有教养的仅仅因为你信仰什么,就耻笑你,也请你不要因为我不信仰什么,就耻笑我;我不会诅咒你信仰什么就会下地狱,也请你不要说我不信仰什么就会下地狱。
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在卫玠看来,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一定要争个高低呢?
佛教说因果,教人向善,这很好;道教修己身,与世无争,这也很好。为什么一定要污蔑对方是伪教,说对方没有自己好呢?
可惜,这只是卫玠一个人的想法而已。
佛道两边的信徒,明显没有卫玠这么“看得开”,宗教之争到底有多难化解,单只看如今的能人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去审理几个藩王勾结胡人一事就能看出,他们宁可得罪皇室、得罪藩王,也不想和宗教信仰正面肛。
卫家秉承一惯的中庸之道,继续走着坚决不参与的中立道路。
没人敢用这种事来烦德高望重的卫老爷子;卫父是个书法痴,和他说佛说道,最后总会被他转到写经书的人用的是哪种笔法;卫璪为了洛阳城的灾后重建操碎了心,因为这份“甜蜜的负担”脾气渐长,谁敢浪费他的时间,那就是不想修自己家的节奏;拓跋六修最蔫坏,谁要是敢拉着他站队,他就敢给对方灌一脑门子萨满;至于卫玠……
卫玠只要一笑,对方就什么都忘了。
卫玠本身也很低调,又因为想把更多的钱用在百姓身上,已经很久没出席过什么铺张浪费的诗酒宴会了。如今的卫少傅生活很简单,暂住的家——皇宫——辟雍(皇子学校),三点成一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太子圣贤书。
但是卫玠没想到,佛道之争已经闹到了年幼的太子这里。
“老师觉得佛如何,道如何?”太子恭恭敬敬的求问道。
太子伴读卫崇,恰在此时迷迷糊糊的从桌案上起来,手里抓着毛笔,脸上有着睡痕,一副大梦谁先觉的懵懂,呆呆的看了眼自家三叔,又看了看小伙伴太子,然后稀里糊涂道:“我觉得点心最如何。”
卫玠:“……”
太子:“……”
太子虽然比卫崇年幼,却反而是照顾卫崇多一些的那个,他一边习以为常的给卫崇擦口水,一边道:“再忍会儿,马上就有人来送了。”
卫玠忍俊不禁,倒也没罚卫崇。卫崇在课堂上睡着,也是事出有因,要不是昨晚枣哥耍酒疯大闹他们暂住的繁昌公主府,卫崇也不至于如今这么困顿。卫玠很是耐心的哄了兄子几句,并在心里盘算着回去定要和嫂子好好说说枣哥对卫崇的不利影响。
因着卫崇打岔,过了好一会儿,卫玠才有空细问太子:“殿下怎么突然有此一问?”
“妹妹最近经常梦魇。”太子低头,难过道,“有人说要母后去拜白马寺,却也有人说白云观最灵验。”
卫玠昏睡前,皇后再次有孕,生了个小公主。在洛阳之劫前,净检法师入宫看了眼小公主,也不知道说了什么,皇帝一家搬去北邙时,就没带上公主,只秘密把她送到了齐云塔。胡人入侵的时候,净检法师及白马寺内的武僧护住了佛门清静之地,自然也就保证了小公主安然无恙。后来皇帝大驾回宫,皇后终于得以母女团员,把小公主给接了回来。
但是如今听太子的意思,小公主人是回来了,精神可不算好。
“这个时候应该召疾医吧?”卫玠最烦的套路之一,就是孩子有病,不找疾医,却要找什么鬼神、夫君,在这种时候他们能顶什么用?
“召了,没用。”
皇后不是那种拎不清的人,正是因为连疾医都束手无策,她才慌了神。
“我让晋江疾医再去看一下。”卫玠不是不信宫中的疾医,而是觉得晋疾医那个狐狸脑子更精明些,说不定能看出什么玄机。小公主这病恐怕不是意外,而是人祸。正赶上佛教之争再一次白热化的当口,小公主就得了治不好的怪病,天底下哪里来的那么巧的事儿!
太子再一次恭恭敬敬的道谢:“劳老师担心了。”
“除了公主的病,还有其他人在殿下面前嚼舌头了吧?”
太子的头低的更低了:“什么都瞒不过老师。”
佛道想要得到支持,最先要攻略的就是天下第一尊贵的皇室。见卫家这条通天路走不通,自然要找其他人。在皇帝、太子身边伺候的,可不止卫家一家,只太子的伴读,就足足有八个,皆出自世家,都是大家族的嫡子亲孙,家世最差劲儿的一个,祖上都出过九卿,卫崇是其中最傻的,只知道吃好玩好。
“他们说了什么,殿下可曾记得?”卫玠一点点的诱哄着太子复述他听到的。
太子对卫玠自然是知无不言,把他听到的那些乱七八糟的都说了出来。内容到也没什么新意,有支持佛道的,也有支持道教的,谁家都没少安排棋子。
没了藩王们搅浑水,想要平息这场事端,也不容易。
这逼得卫玠想不下场都不行了。
当然,在此之前,最重要的还是别让太子小朋友如今小小年纪就被教坏了,移了性情,卫玠问:“殿下觉得谁说得对呢?”
太子想了想,在卫玠鼓励的眼神里,大胆的说了句:“那要看谁更有用。”
很好,这位估计也是个无神论者了。只是年纪太小,还不明白什么叫无神论。又或者可以说,太子司马顼是个天生的政治家,在他的眼里没什么特别旗帜鲜明的对错,只有可不可以利用。
“若是、若是他们能平衡就好了。”太子又补了一句。
太子不想灭佛,也不想抑道,他还需要它们来确立他的君权神授呢,但他也不想谁一家独大,最好能玩一把制衡。
这是不少明君都会干的事情,在他们在位期间,对宗教其实是没什么明显的倾斜性的,如果有,那一定是他用的到这边,又或者是那边威胁到了他的统治。
就拿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来说好了,她之前的几任唐朝皇帝重道,但是她本人却没办法得到道教的支持,所以她疏远了道教,转而扶持佛教。可若你说她信仰佛教吧,她也没那么信。后来她又转而支持了道教。说来说去,不过一句——为政治服务。
太子很害怕他这样的想法被卫玠否定,因为他身边没有人会这么说,但他就是这么想的,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是好的,他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选一个出来?
幸好,教太子的是卫玠,这么不敬神佛的大逆不道之言,也就卫玠会说“殿下说的正是”了。
被夸奖的小太子的脸红扑扑的,很是开心,他如此表现,不只是因为他被夸奖了,还因为夸奖他的是卫玠,也因为终于有人能让他畅所欲言并且懂他。
晋江疾医入宫不过半日,就不负卫玠所托,查到了真相。
小公主没病,纯粹是被人吓的。公主年幼懵懂,动乱时藏于齐云塔,得比丘尼们照顾,心生亲近。但是当时齐云塔内不仅有比丘尼,还有受到庇佑的道姑。胡人来袭时,佛道为了生存,小小的合作了一把。不过等共同的威胁没了,他们又闹开了。
但小公主不懂,她对比丘尼和道姑都是一样的喜欢,最近却偏偏有照顾她的奶娘逼着他一定要喜欢一个,厌恶一个。小姑娘不怎么会表达感情,但性格倔强,咬死不说,精神压力太大,这才被逼的日日梦魇。
小公主不懂这种来自大人故意为之的精神虐待,晋疾医却一眼就看明白了那恶心人的套路,回来就和卫玠什么都说了。他性格凉薄,却也见不得别人这么磋磨一个孩子。
互相恭维完了,卫璪就一步上前,开始了他准备了数日的报告,从洛阳城的损失,一路说到了如今的恢复情况。钱是个好东西,不管是无偿帮助没办法自力更生的老弱病残,还是以工代赈救急壮劳力,都离不开钱。而晋惠帝这二年因着海外的金银矿……最不缺的就是钱。
胡人打砸抢烧,在洛阳城内肆意妄为,这没错,但损失的大多是世家的底子,皇帝的钱都在皇宫里,是半点没有损失。
因着这个话头,晋惠帝终于有了切入口,大谈特谈起了保住了如今这一切的常山公主。
这种时候,就没有谁敢说常山公主半句不是。
除了她自己。
入朝为官多年的阳平公主,代常山公主出列陈情,不止常山公主请罪,当日做主同意了放世家和百姓入皇宫的所有公主以及太后,一并都由阳平公主代为请罪。
晋惠帝按照事先排练好的戏份,故作为难,等着看群臣的表现。
大部分人都很矜持,不敢在这个刚刚被救下的时候过河拆桥,说的都是公主们的好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公主们又何错之有?但也有老学究觉得这些公主们说的也不无道理。若没有她们这般的自作入住,也不会有如今皇帝一家要委屈的住在一起的情况,哪朝哪代的皇帝能有晋惠帝这么没有体面的?
晋惠帝没说话,只等事态一再发酵。
终于,有人暗搓搓的表示,不如功过相抵吧。
话看似是解围的好话,却也实实在在是诛心之言。怎么就能功过相抵了呢?公主们立的是什么功?又犯的是什么错?这就相抵了?甚至还有人提出要收回兵权,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公主们掌握兵权时的可怕。
这就实在是太不要脸了。
说完这话,不等公主们反应,几个老臣已经很是不满的皱起了眉。他们奋斗了一辈子,要劝有权,有钱有钱,如今求的不过是个名垂青史的好名声,又怎么会赞同这么无耻的言论。常山公主早就算到了这些,她怕的一直都是这些老臣退下去之后的事情。所以,她才想着要在这些老臣还要脸面的时候,就把事情撕扯开的说清楚。
大佬们不满了,后辈们自然只能偃旗息鼓,不敢再上蹿下跳。
晋惠帝见火候差不多了,在加上看到了来自嵇绍给他的信号后,终于在咳嗽了一声后开口:“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如何相抵?爱卿不如给朕说说。”
这时候谁又敢来争这个表现?
见没人说话,晋惠帝这才继续:“依朕看,有错就该罚,但有功也该赏。”
怎么罚?很简单啊,谁破坏,谁修补。公主们做出的决定导致了皇宫毁败,那就公主们自掏腰包来修好了。常山公主觉得自己是长辈,是主犯,有损皇家脸面,那就罚她多写几封信给泉下有知的列祖列宗以及满天神佛,把真龙的脸面找回来。
这算是皇帝的家事,朝臣们自然不敢有意见,不管是罚轻了,还是罚重了,那都是皇帝自己的事情了。
重吗?其实也蛮重的,修葺皇宫可不是一笔小数字。
但是架不住公主们人多啊,当初海外市场的开拓都有她们的一份,如今已经到了收获期,修葺皇宫虽然要出一大笔钱,却也不至于伤筋动骨。她们此后甚至还可以借此哭穷。
惩罚说完了,接下来就该赏赐了。
这也是群臣之所以愿意忍让的因为,这群人精就没有不知道晋惠帝的意思的,得赏了常山公主,其他人才有份。自持有功劳的,又有哪个会愿意在这个时候拖延自己的赏赐?争辩公主的是非好歹,害的不是别人,是自己。没谁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对公主们的论功行赏之后,果然群臣们的也一并来了。
基本是人人有奖,该升官的升官,该封爵的封爵,该得名的得名。公主们没给钱,也没给权,却给了一个万民碑,就立在洛阳皇宫外面,用以表彰她们的功绩,受万世敬仰,她们最需要的社会地位就像是做了火箭,蹭蹭往上窜;王济封无可封,蒙荫了儿子;卫老爷子类比;卫璪年纪轻轻,就成了二品大员,比他老子官位都高;武贤法师还俗,封了武将,成了第一个入朝的世家女;卫玠的太子少傅是之前就决定的,救驾之功真正为他换来的是兰陵公的爵位,公侯伯子男,卫玠已经站到了爵位的顶端;拓跋六修还是封了代王,统领已经被统一了的鲜卑各部……
等等等,不一而足。
虽然让卫家和王家独领风骚了,但其他人也不是只能跟着喝汤,好歹有点肉渣,最主要的是对海外开采的进一步盖章划分,有钱又有利,人人都喜笑颜开。
然后,真正的点睛之笔来了:“爱卿们对此可有意见?”
自然是没有人有的。
很好,那就写在一张圣旨吧。
啊?
终于傻眼了。
晋惠帝继续真傻充愣,张口表示,一件事自然是写一份圣旨的,大家想传给后人,也不要怕,朕后面会给大家发下去副本的,等洛阳城的事情了了之后。
为什么要如此?因为皇上也没钱啊,你们以为重建整个洛阳城很容易吗?纸张很贵的好不好?绢布更贵好不好?有浪费这么多圣旨的材料,能给多少百姓换成麻布做冬衣啊?太后、皇后早已经做出表率要再次缩衣节食,各位大臣爱民如子,不会如此不懂事吧?
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皇上这意思就是,你们要想得到奖赏,就要连着对公主们的“惩罚”一并认下,今日事今日毕,来年不可翻旧账。翻账了就一拍两散,比奖励还回来。
同意吗?
当然是只能捏着鼻子同意的。怪不得皇上的赏赐是如此的恰到好处,让人拒绝不了呢,这根本就是个鱼饵,愿者上钩。
胖头鱼们不仅排着队来咬钩,还要一个个的感激涕零,表示陛下圣明。
一桩有可能发生在未来的危机,就这样无形的被解决了。
而真正的重头戏,才真正开始。战争之前的佛道之争,并不会随着战争的结束就莫名其妙的握手言和,《老子化胡经》还赤裸裸的摆在那里呢。
第206章 古代二百零二点都不友好:
每逢国家遭受大灾大难,宗教必然大兴,这是个但凡看过历史的人都能发现的问题。
这种现象很好理解,当现实变得异常艰难、仿佛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自然而然的就会去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借以来逃避现实。
在这方面,天主教和佛教占着天然的便宜,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教义的终结都在于虚无缥缈的未来。
天主教讲究只有好人死了才会上天堂,佛教讲究这辈子积德行善来世才能享清福。这都是没有办法证实的,但是听起来又异常美好的事情,就像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自然会有大把的信民。引导百姓积极向善,忍受当世艰辛,又恰好符合了执政者的需求,两者一拍即合,慢慢发展成世家三大宗教,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道教主张修的是这辈子,什么得道升仙、破碎虚空,在看不到的来世面前,总显得有些弱势了。
道教不服,作《老子化胡经》来扳回场子,其实也是人之常情。
事实上,佛教在汉朝刚刚传入中原时,依托的也确确实实是道教,只是后来发展到魏晋,佛教利用玄学在世家中站稳了脚跟,便不屑于继续跟着道教当小弟了。
曾也有人试探性的问过卫玠,是站在道一边,还是站在佛一边。
卫玠只是笑了笑,没有给出答案。因为显而易见的,他……是个无神论者。作为受过二十多年现代教育的中国人,他对宗教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你有信仰的自由,我有不信仰的自由,我尊重你的信仰,也请你尊重我的不信仰。
我不会没有教养的仅仅因为你信仰什么,就耻笑你,也请你不要因为我不信仰什么,就耻笑我;我不会诅咒你信仰什么就会下地狱,也请你不要说我不信仰什么就会下地狱。
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在卫玠看来,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一定要争个高低呢?
佛教说因果,教人向善,这很好;道教修己身,与世无争,这也很好。为什么一定要污蔑对方是伪教,说对方没有自己好呢?
可惜,这只是卫玠一个人的想法而已。
佛道两边的信徒,明显没有卫玠这么“看得开”,宗教之争到底有多难化解,单只看如今的能人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去审理几个藩王勾结胡人一事就能看出,他们宁可得罪皇室、得罪藩王,也不想和宗教信仰正面肛。
卫家秉承一惯的中庸之道,继续走着坚决不参与的中立道路。
没人敢用这种事来烦德高望重的卫老爷子;卫父是个书法痴,和他说佛说道,最后总会被他转到写经书的人用的是哪种笔法;卫璪为了洛阳城的灾后重建操碎了心,因为这份“甜蜜的负担”脾气渐长,谁敢浪费他的时间,那就是不想修自己家的节奏;拓跋六修最蔫坏,谁要是敢拉着他站队,他就敢给对方灌一脑门子萨满;至于卫玠……
卫玠只要一笑,对方就什么都忘了。
卫玠本身也很低调,又因为想把更多的钱用在百姓身上,已经很久没出席过什么铺张浪费的诗酒宴会了。如今的卫少傅生活很简单,暂住的家——皇宫——辟雍(皇子学校),三点成一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太子圣贤书。
但是卫玠没想到,佛道之争已经闹到了年幼的太子这里。
“老师觉得佛如何,道如何?”太子恭恭敬敬的求问道。
太子伴读卫崇,恰在此时迷迷糊糊的从桌案上起来,手里抓着毛笔,脸上有着睡痕,一副大梦谁先觉的懵懂,呆呆的看了眼自家三叔,又看了看小伙伴太子,然后稀里糊涂道:“我觉得点心最如何。”
卫玠:“……”
太子:“……”
太子虽然比卫崇年幼,却反而是照顾卫崇多一些的那个,他一边习以为常的给卫崇擦口水,一边道:“再忍会儿,马上就有人来送了。”
卫玠忍俊不禁,倒也没罚卫崇。卫崇在课堂上睡着,也是事出有因,要不是昨晚枣哥耍酒疯大闹他们暂住的繁昌公主府,卫崇也不至于如今这么困顿。卫玠很是耐心的哄了兄子几句,并在心里盘算着回去定要和嫂子好好说说枣哥对卫崇的不利影响。
因着卫崇打岔,过了好一会儿,卫玠才有空细问太子:“殿下怎么突然有此一问?”
“妹妹最近经常梦魇。”太子低头,难过道,“有人说要母后去拜白马寺,却也有人说白云观最灵验。”
卫玠昏睡前,皇后再次有孕,生了个小公主。在洛阳之劫前,净检法师入宫看了眼小公主,也不知道说了什么,皇帝一家搬去北邙时,就没带上公主,只秘密把她送到了齐云塔。胡人入侵的时候,净检法师及白马寺内的武僧护住了佛门清静之地,自然也就保证了小公主安然无恙。后来皇帝大驾回宫,皇后终于得以母女团员,把小公主给接了回来。
但是如今听太子的意思,小公主人是回来了,精神可不算好。
“这个时候应该召疾医吧?”卫玠最烦的套路之一,就是孩子有病,不找疾医,却要找什么鬼神、夫君,在这种时候他们能顶什么用?
“召了,没用。”
皇后不是那种拎不清的人,正是因为连疾医都束手无策,她才慌了神。
“我让晋江疾医再去看一下。”卫玠不是不信宫中的疾医,而是觉得晋疾医那个狐狸脑子更精明些,说不定能看出什么玄机。小公主这病恐怕不是意外,而是人祸。正赶上佛教之争再一次白热化的当口,小公主就得了治不好的怪病,天底下哪里来的那么巧的事儿!
太子再一次恭恭敬敬的道谢:“劳老师担心了。”
“除了公主的病,还有其他人在殿下面前嚼舌头了吧?”
太子的头低的更低了:“什么都瞒不过老师。”
佛道想要得到支持,最先要攻略的就是天下第一尊贵的皇室。见卫家这条通天路走不通,自然要找其他人。在皇帝、太子身边伺候的,可不止卫家一家,只太子的伴读,就足足有八个,皆出自世家,都是大家族的嫡子亲孙,家世最差劲儿的一个,祖上都出过九卿,卫崇是其中最傻的,只知道吃好玩好。
“他们说了什么,殿下可曾记得?”卫玠一点点的诱哄着太子复述他听到的。
太子对卫玠自然是知无不言,把他听到的那些乱七八糟的都说了出来。内容到也没什么新意,有支持佛道的,也有支持道教的,谁家都没少安排棋子。
没了藩王们搅浑水,想要平息这场事端,也不容易。
这逼得卫玠想不下场都不行了。
当然,在此之前,最重要的还是别让太子小朋友如今小小年纪就被教坏了,移了性情,卫玠问:“殿下觉得谁说得对呢?”
太子想了想,在卫玠鼓励的眼神里,大胆的说了句:“那要看谁更有用。”
很好,这位估计也是个无神论者了。只是年纪太小,还不明白什么叫无神论。又或者可以说,太子司马顼是个天生的政治家,在他的眼里没什么特别旗帜鲜明的对错,只有可不可以利用。
“若是、若是他们能平衡就好了。”太子又补了一句。
太子不想灭佛,也不想抑道,他还需要它们来确立他的君权神授呢,但他也不想谁一家独大,最好能玩一把制衡。
这是不少明君都会干的事情,在他们在位期间,对宗教其实是没什么明显的倾斜性的,如果有,那一定是他用的到这边,又或者是那边威胁到了他的统治。
就拿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来说好了,她之前的几任唐朝皇帝重道,但是她本人却没办法得到道教的支持,所以她疏远了道教,转而扶持佛教。可若你说她信仰佛教吧,她也没那么信。后来她又转而支持了道教。说来说去,不过一句——为政治服务。
太子很害怕他这样的想法被卫玠否定,因为他身边没有人会这么说,但他就是这么想的,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是好的,他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选一个出来?
幸好,教太子的是卫玠,这么不敬神佛的大逆不道之言,也就卫玠会说“殿下说的正是”了。
被夸奖的小太子的脸红扑扑的,很是开心,他如此表现,不只是因为他被夸奖了,还因为夸奖他的是卫玠,也因为终于有人能让他畅所欲言并且懂他。
晋江疾医入宫不过半日,就不负卫玠所托,查到了真相。
小公主没病,纯粹是被人吓的。公主年幼懵懂,动乱时藏于齐云塔,得比丘尼们照顾,心生亲近。但是当时齐云塔内不仅有比丘尼,还有受到庇佑的道姑。胡人来袭时,佛道为了生存,小小的合作了一把。不过等共同的威胁没了,他们又闹开了。
但小公主不懂,她对比丘尼和道姑都是一样的喜欢,最近却偏偏有照顾她的奶娘逼着他一定要喜欢一个,厌恶一个。小姑娘不怎么会表达感情,但性格倔强,咬死不说,精神压力太大,这才被逼的日日梦魇。
小公主不懂这种来自大人故意为之的精神虐待,晋疾医却一眼就看明白了那恶心人的套路,回来就和卫玠什么都说了。他性格凉薄,却也见不得别人这么磋磨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