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
于三郎憋着气道,“他不是有三个女儿嘛。”
“用到的时候,就说有三个女儿,不用的时候,就说是泼出去的水。何着你们只想拿好处,不想任何付出。”他把写好的契约拿出来,念了一遍,让他签字,“于娘子说了,如果你们不把那房子给她,她就不带孩子改嫁了。那房子就属于三个丫头的。得等她们全部改嫁,才能归入你们于氏。”
三丫才两岁,也就是至少还得十三四年才能拿到房子。到那时候,那房子得旧成什么样?
于二郎和于三郎只能硬着头皮在契约上画了押。
陆家找柳媒婆上上于娘子提亲,得到准信。成亲日子定在八月十号。
很快这件事成为红树村茶余饭后的谈资。
根据陆老头的说法就是于娘子的名声被老三所毁,他应该负责。
里正都这么说了,大家心里不管怎么想,表面上还是装作信了。
不过大家对他们有没有私情不感兴趣,倒是对陆老三能不能改邪归正展开热切讨论。
有人说,“肯定能改,之前不是打了半年短工,还收蛤蜊干卖的吗?”
“我看悬。这小子都浪了十年,连亲爹都管不住,于娘子性子那么软,我看他俩成了亲也是个事儿。”
农村人说亲,也有自己的一套。
他们更喜欢互补那一套,比如儿子要是老实窝囊,就想给他说个厉害点的婆娘。儿子要是有本事,就给他找个贤惠温柔的婆娘。
陆时秋和于娘子性格虽不同,但绝对不是互补。
不止村民们不看好这对,就连陆家人也是这么想。
晚上睡觉,陆婆子问陆老头,“你觉得咱家老三能改好吗?”
陆老头抽着烟袋锅子,吞云吐雾,一声不吭。
这是拿不准的意思。陆婆子叹了口气,“我看老大媳妇挺高兴这事的?”
陆老头终于动了,看了眼陆婆子。
陆婆子试探道,“她听人说,有那分产不分家的。”
陆老头紧皱眉头,目光沉沉望着她。
陆婆子被他看的有些发毛,心提到嗓子眼儿了,但还是硬着头皮说,“等小四结婚,咱们就给他们分家吧。到时候不在一个锅吃饭,矛盾也能少点。”
陆老头腾得站起来,脸色铁青,捏着烟杆的手背青筋凸起,声音硬得发寒,“我去找老大,老子还没死呢,他就想分家,这是想什么意思?”
父母在,不分家。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
老大媳妇,他不好管,他还管不了自己儿子?这个忤逆不孝的玩意儿,居然想分家?这是当他死了还是咋地?
陆婆子唬了一跳,老头子这副怒气冲冲的样子找上门,老大还能有得了好?
她浑身紧张得就像拉满了弓的弦,攥住老头子的胳膊,“别去,别去!我就是试探着问问你。你别怪老大媳妇。她以后要跟咱们养老送终的。”
陆老头回头瞪了她一眼,“都是你惯的。”他沉沉看了她一眼,严肃道,“这次我给你这个面子,你告诉你那侄女,除非我死了,否则这个家就不能分。”
陆婆子吓得连连点头,“我知道了。我会让她打消这个念头的。”
陆老头叹了口气,“你别整天就听老大媳妇瞎捣鼓。我看她就是个窝里横,还不如老二媳妇懂事。”
陆婆子不敢顶嘴。老二媳妇是贤惠,但老大媳妇才是她娘家侄女。人心都是偏的。她就偏心老大媳妇怎么了。
陆老头开了箱子,从柜子里取出一个木匣子,数了数只有九十五两,这其中还包括这半年打短工挣的二十七两多。哎,攒了大半辈子的家底,只剩下这些了。
他咬了咬牙,拿出三十五两,“给老三那间屋子拾掇拾掇,打两个大木箱子,再做几床被褥。老三是头回成亲,一定要热热闹闹的。”
陆婆子张了张嘴,“老头子,也没必要给这么多吧?”
老大成亲才给了二十两,轮到老三居然给这么多?
陆老头硬邦邦地道,“是我对不住他,多给他点银子,也能让他心里舒服一点。婚事规格就按老大他们那时候的办,剩下来的银子就交给老三媳妇保管。放在老三那里,指不定他什么时候又花了。”
陆婆子知道他的心事,也知道自己劝不住他,只能默认了。
儿女都是债啊。小儿子和小闺女的婚事还没着落,剩下这么点银子够干啥的?
作者有话要说: 这本主打亲情向,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只有家常里短。
第14章
陆老头借着成亲这事,勒令老三必须找点事做,要不然就把婚期往后延。
陆时秋只能想法子挣钱。
他想来想去,还是打算做生意。上次他把蛤蜊干卖给福管事,一倒手就挣了一两多银子。
来钱多快啊,又不用出海,倒手就能赚钱,这简直就是照着他的优点来的。
陆时秋把家里出海捡来的蛤蜊全部放到木桶里,里面放满海水,晚上天刚黑就包了村里一辆牛车到县城卖。
到了县城,东边的太阳缓缓升起,城里人都是这个时辰买菜的。
牛车不能入城,陆时秋拎着两个木桶进城。剩下的都放在牛车上。
他桶里放的昨天新捕来的蛤蜊,还吐着舌头,很是新鲜。
他一路问人到了东市,这边是专门卖菜的地方。
各种菜都有,价格比镇上要贵上两成。
陆时秋学着别人的样子喊,“蛤蜊,新鲜蛤蜊,三文钱两斤。”八斤蛤蜊可以晒出一斤蛤蜊干。蛤蜊干卖六文钱,新鲜蛤蜊大老远运过来,光包牛车的费用都要六十文,怎么也得三文钱两斤才划算。
新鲜的蛤蜊运到城里,已经过去六个时辰,必须在两天内卖完,要不然蛤蜊陆陆续续就会死。
所以二道贩子到渔村只收蛤蜊干。
新鲜蛤蜊多数都是渔□□进城卖的。
今天也有两个渔民在卖,价格跟陆时秋的一样。只是两人桶里的并不多,似乎一点也不愁卖,悠闲的很。
陆时秋带来的不少,自然不能像他们那样。他学着别人的样子开始叫卖。
你还别说,叫卖之后,过来看的人很多。
陆时秋笑眯眯介绍,“这是昨晚刚捕上来的,你看舌头都吐出来的,还活着呢。”
“你给便宜一点。”
陆时秋心急第一笔生意,“你要是要十斤,我送你半斤。”
他刚才看旁边卖菜都是这样讨价还价的,那小贩并不直接给人家便宜,而是说送。这样到手的钱比直接便宜要多。
这客人似乎不差钱,点点头,“成!就给我来十斤。”
客人拿着捞鱼网往陆时秋弄好的鱼网袋里放,秤重的时候,陆时秋动作有些生涩。
客人打趣他,“一看你就知道是生手。瞧瞧秤杆都拿不稳。”
陆时秋笑眯眯道,“头回进城卖东西。这还是头一笔生意,老哥让我开门红,我再送您一把。”说着又从桶里抓了一把放进对方的麻袋里。
没有人不喜欢赠品,客人笑呵呵道,“小兄弟为人实在,不错。”
“吃着好,下回再来买。”陆时秋接过铜板,心里压制不住的兴奋。
客人点头离去。
有了这一单生意,接下来就顺畅多了。
陆时秋也渐渐学会一些小窍门,比如秤重的时候,你一定要给对方看称,哪怕他看不懂,你给他看了,也能代表你的秤没有问题。对方心里也会舒服。
陆时秋很快将两桶卖完,又马不停蹄去城门再拎两桶。
赶牛的三堂叔看到他这么快就回来,微微有些惊讶,试探着问,“卖的挺好吧?多少钱一斤?”
陆时秋从福管事身上学会的一点,就是内敛,哪怕你真的很有钱,你也要学会低调。这样别人才不会把你当冤大头。他哭丧着脸,“里面也有两个渔民卖蛤蜊。他们来的比我早,有许多熟客,我只能比他们卖得便宜。还有城里卖东西还得交税。难着呢。”
三堂叔听后,安慰他几句。
陆时秋拎着两桶蛤蜊飞快走了。
陆时秋没想到自己还是乌鸦嘴,刚刚说要交税,还真的就来收税了。
“这是牙行的地方,你占的地方少,交十文钱吧。”牙行的人见陆时秋满脸惊讶,就猜到这小伙子是个新手,语气还算和善的解释一句。
陆时秋见别人都交了,自己也乖乖掏了。
等人走了,他跟旁边人咬耳朵,“一天十文,我才占这么丁点的地方,也太贵了吧?”
“这还贵?那是你不知道去年。”旁边卖菜的大叔见他这么说,当即就给他科谱,“咱们新县令是个清官,家里开着大酒楼,不缺钱,也不让衙役乱收好处费。咱们今年交的摊位费比去年少了一半。”
陆时秋有些汗颜,也顺着夸了几句。
卖菜大叔絮絮叨叨跟他说了一点,“晚上还有夜市,各种小吃都有,许多有钱人都会出来逛夜市。”
陆时秋懂了,早上买菜的都是做惯菜的,一点东西都跟你计较。
可晚上有钱人多,肯定是不下厨的,手里也能宽松一点。
接下来的两桶,陆时秋卖的不如之前。速度慢上许多。
一直到下午人陆陆续续都走快完了,最后两桶,才以一文钱一斤的价格卖掉。当然里面也有一部分死蛤蜊。
陆时秋原本想在这边逛夜市,但想想自己包一次车就得花掉六十文钱,心疼得一抽一抽的。
陆时秋拎着水桶,蔫头耷脑回到牛车。
三堂叔见他这样,猜到这次过来不划算,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只能闷声赶车走了。
到了家,天已经擦黑,陆时秋数了铜板给三堂叔。
三堂叔不好意思收钱,但陆时秋还是给他了,以后还得常合作,这个小便宜不能占。
三堂叔客套一翻,还是收下了,瓮声瓮气道,“时秋啊,做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头一回,能卖出去已经很好了。”
陆时秋抿抿嘴,低头说,“我不敢出海,只能做这个。”
这话说的那叫一个可怜,三堂叔也知道这孩子是被十年前那场暴风雨吓怕了。
当时谁都以为这个孩子没救了,谁成想,竟活了过来。只是后来,也被海吓怕了,不敢轻意出海。
想想他,要不是因为瘸了一条腿,他也不可能靠赶牛车为生。
都不容易啊。
</div>
</div>
“用到的时候,就说有三个女儿,不用的时候,就说是泼出去的水。何着你们只想拿好处,不想任何付出。”他把写好的契约拿出来,念了一遍,让他签字,“于娘子说了,如果你们不把那房子给她,她就不带孩子改嫁了。那房子就属于三个丫头的。得等她们全部改嫁,才能归入你们于氏。”
三丫才两岁,也就是至少还得十三四年才能拿到房子。到那时候,那房子得旧成什么样?
于二郎和于三郎只能硬着头皮在契约上画了押。
陆家找柳媒婆上上于娘子提亲,得到准信。成亲日子定在八月十号。
很快这件事成为红树村茶余饭后的谈资。
根据陆老头的说法就是于娘子的名声被老三所毁,他应该负责。
里正都这么说了,大家心里不管怎么想,表面上还是装作信了。
不过大家对他们有没有私情不感兴趣,倒是对陆老三能不能改邪归正展开热切讨论。
有人说,“肯定能改,之前不是打了半年短工,还收蛤蜊干卖的吗?”
“我看悬。这小子都浪了十年,连亲爹都管不住,于娘子性子那么软,我看他俩成了亲也是个事儿。”
农村人说亲,也有自己的一套。
他们更喜欢互补那一套,比如儿子要是老实窝囊,就想给他说个厉害点的婆娘。儿子要是有本事,就给他找个贤惠温柔的婆娘。
陆时秋和于娘子性格虽不同,但绝对不是互补。
不止村民们不看好这对,就连陆家人也是这么想。
晚上睡觉,陆婆子问陆老头,“你觉得咱家老三能改好吗?”
陆老头抽着烟袋锅子,吞云吐雾,一声不吭。
这是拿不准的意思。陆婆子叹了口气,“我看老大媳妇挺高兴这事的?”
陆老头终于动了,看了眼陆婆子。
陆婆子试探道,“她听人说,有那分产不分家的。”
陆老头紧皱眉头,目光沉沉望着她。
陆婆子被他看的有些发毛,心提到嗓子眼儿了,但还是硬着头皮说,“等小四结婚,咱们就给他们分家吧。到时候不在一个锅吃饭,矛盾也能少点。”
陆老头腾得站起来,脸色铁青,捏着烟杆的手背青筋凸起,声音硬得发寒,“我去找老大,老子还没死呢,他就想分家,这是想什么意思?”
父母在,不分家。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
老大媳妇,他不好管,他还管不了自己儿子?这个忤逆不孝的玩意儿,居然想分家?这是当他死了还是咋地?
陆婆子唬了一跳,老头子这副怒气冲冲的样子找上门,老大还能有得了好?
她浑身紧张得就像拉满了弓的弦,攥住老头子的胳膊,“别去,别去!我就是试探着问问你。你别怪老大媳妇。她以后要跟咱们养老送终的。”
陆老头回头瞪了她一眼,“都是你惯的。”他沉沉看了她一眼,严肃道,“这次我给你这个面子,你告诉你那侄女,除非我死了,否则这个家就不能分。”
陆婆子吓得连连点头,“我知道了。我会让她打消这个念头的。”
陆老头叹了口气,“你别整天就听老大媳妇瞎捣鼓。我看她就是个窝里横,还不如老二媳妇懂事。”
陆婆子不敢顶嘴。老二媳妇是贤惠,但老大媳妇才是她娘家侄女。人心都是偏的。她就偏心老大媳妇怎么了。
陆老头开了箱子,从柜子里取出一个木匣子,数了数只有九十五两,这其中还包括这半年打短工挣的二十七两多。哎,攒了大半辈子的家底,只剩下这些了。
他咬了咬牙,拿出三十五两,“给老三那间屋子拾掇拾掇,打两个大木箱子,再做几床被褥。老三是头回成亲,一定要热热闹闹的。”
陆婆子张了张嘴,“老头子,也没必要给这么多吧?”
老大成亲才给了二十两,轮到老三居然给这么多?
陆老头硬邦邦地道,“是我对不住他,多给他点银子,也能让他心里舒服一点。婚事规格就按老大他们那时候的办,剩下来的银子就交给老三媳妇保管。放在老三那里,指不定他什么时候又花了。”
陆婆子知道他的心事,也知道自己劝不住他,只能默认了。
儿女都是债啊。小儿子和小闺女的婚事还没着落,剩下这么点银子够干啥的?
作者有话要说: 这本主打亲情向,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只有家常里短。
第14章
陆老头借着成亲这事,勒令老三必须找点事做,要不然就把婚期往后延。
陆时秋只能想法子挣钱。
他想来想去,还是打算做生意。上次他把蛤蜊干卖给福管事,一倒手就挣了一两多银子。
来钱多快啊,又不用出海,倒手就能赚钱,这简直就是照着他的优点来的。
陆时秋把家里出海捡来的蛤蜊全部放到木桶里,里面放满海水,晚上天刚黑就包了村里一辆牛车到县城卖。
到了县城,东边的太阳缓缓升起,城里人都是这个时辰买菜的。
牛车不能入城,陆时秋拎着两个木桶进城。剩下的都放在牛车上。
他桶里放的昨天新捕来的蛤蜊,还吐着舌头,很是新鲜。
他一路问人到了东市,这边是专门卖菜的地方。
各种菜都有,价格比镇上要贵上两成。
陆时秋学着别人的样子喊,“蛤蜊,新鲜蛤蜊,三文钱两斤。”八斤蛤蜊可以晒出一斤蛤蜊干。蛤蜊干卖六文钱,新鲜蛤蜊大老远运过来,光包牛车的费用都要六十文,怎么也得三文钱两斤才划算。
新鲜的蛤蜊运到城里,已经过去六个时辰,必须在两天内卖完,要不然蛤蜊陆陆续续就会死。
所以二道贩子到渔村只收蛤蜊干。
新鲜蛤蜊多数都是渔□□进城卖的。
今天也有两个渔民在卖,价格跟陆时秋的一样。只是两人桶里的并不多,似乎一点也不愁卖,悠闲的很。
陆时秋带来的不少,自然不能像他们那样。他学着别人的样子开始叫卖。
你还别说,叫卖之后,过来看的人很多。
陆时秋笑眯眯介绍,“这是昨晚刚捕上来的,你看舌头都吐出来的,还活着呢。”
“你给便宜一点。”
陆时秋心急第一笔生意,“你要是要十斤,我送你半斤。”
他刚才看旁边卖菜都是这样讨价还价的,那小贩并不直接给人家便宜,而是说送。这样到手的钱比直接便宜要多。
这客人似乎不差钱,点点头,“成!就给我来十斤。”
客人拿着捞鱼网往陆时秋弄好的鱼网袋里放,秤重的时候,陆时秋动作有些生涩。
客人打趣他,“一看你就知道是生手。瞧瞧秤杆都拿不稳。”
陆时秋笑眯眯道,“头回进城卖东西。这还是头一笔生意,老哥让我开门红,我再送您一把。”说着又从桶里抓了一把放进对方的麻袋里。
没有人不喜欢赠品,客人笑呵呵道,“小兄弟为人实在,不错。”
“吃着好,下回再来买。”陆时秋接过铜板,心里压制不住的兴奋。
客人点头离去。
有了这一单生意,接下来就顺畅多了。
陆时秋也渐渐学会一些小窍门,比如秤重的时候,你一定要给对方看称,哪怕他看不懂,你给他看了,也能代表你的秤没有问题。对方心里也会舒服。
陆时秋很快将两桶卖完,又马不停蹄去城门再拎两桶。
赶牛的三堂叔看到他这么快就回来,微微有些惊讶,试探着问,“卖的挺好吧?多少钱一斤?”
陆时秋从福管事身上学会的一点,就是内敛,哪怕你真的很有钱,你也要学会低调。这样别人才不会把你当冤大头。他哭丧着脸,“里面也有两个渔民卖蛤蜊。他们来的比我早,有许多熟客,我只能比他们卖得便宜。还有城里卖东西还得交税。难着呢。”
三堂叔听后,安慰他几句。
陆时秋拎着两桶蛤蜊飞快走了。
陆时秋没想到自己还是乌鸦嘴,刚刚说要交税,还真的就来收税了。
“这是牙行的地方,你占的地方少,交十文钱吧。”牙行的人见陆时秋满脸惊讶,就猜到这小伙子是个新手,语气还算和善的解释一句。
陆时秋见别人都交了,自己也乖乖掏了。
等人走了,他跟旁边人咬耳朵,“一天十文,我才占这么丁点的地方,也太贵了吧?”
“这还贵?那是你不知道去年。”旁边卖菜的大叔见他这么说,当即就给他科谱,“咱们新县令是个清官,家里开着大酒楼,不缺钱,也不让衙役乱收好处费。咱们今年交的摊位费比去年少了一半。”
陆时秋有些汗颜,也顺着夸了几句。
卖菜大叔絮絮叨叨跟他说了一点,“晚上还有夜市,各种小吃都有,许多有钱人都会出来逛夜市。”
陆时秋懂了,早上买菜的都是做惯菜的,一点东西都跟你计较。
可晚上有钱人多,肯定是不下厨的,手里也能宽松一点。
接下来的两桶,陆时秋卖的不如之前。速度慢上许多。
一直到下午人陆陆续续都走快完了,最后两桶,才以一文钱一斤的价格卖掉。当然里面也有一部分死蛤蜊。
陆时秋原本想在这边逛夜市,但想想自己包一次车就得花掉六十文钱,心疼得一抽一抽的。
陆时秋拎着水桶,蔫头耷脑回到牛车。
三堂叔见他这样,猜到这次过来不划算,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只能闷声赶车走了。
到了家,天已经擦黑,陆时秋数了铜板给三堂叔。
三堂叔不好意思收钱,但陆时秋还是给他了,以后还得常合作,这个小便宜不能占。
三堂叔客套一翻,还是收下了,瓮声瓮气道,“时秋啊,做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头一回,能卖出去已经很好了。”
陆时秋抿抿嘴,低头说,“我不敢出海,只能做这个。”
这话说的那叫一个可怜,三堂叔也知道这孩子是被十年前那场暴风雨吓怕了。
当时谁都以为这个孩子没救了,谁成想,竟活了过来。只是后来,也被海吓怕了,不敢轻意出海。
想想他,要不是因为瘸了一条腿,他也不可能靠赶牛车为生。
都不容易啊。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