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节
“以后隔这么远,我们蜜娘就拜托了。”
吴氏点点头,让姜家的放心,她看了看被姜蜜那两个堂嫂抱在怀里的小孩子,说:“你家条件不差,有个六岁也把娃儿送去开蒙,能读的就好好培养,争取也让他们考出去,等以后上京去考会试不就能见着蜜娘?眼下三郎才刚安置下来,这两年估摸还不太好过,等他们长大考到京城去的时候,到那时三郎就好了,也能指点帮助他们。”
“我也是这么想的!就不知道这几个小子能不能读!”
姜家的送完东西自动退开,把地方留给他们卫家人,又寒暄了一会儿,眼看着再不走时辰就晚了,大家伙儿才帮吴氏他们把东西放上马车,也把人送上去。
上去之后,吴氏让砚台给他阿公挥手。
砚台就听话很认真挥手。
又让他喊人,说我们走了。
他也跟着学,说:“我走了,走了。”
砚台说完满是期待看着他奶,仿佛是在求表扬,他奶顺手从旁边掰了一小块糕点,让拿去啃着玩。砚台是头年四月间生的,现在算来一年零三个月大,已经长了八颗乳牙,像鸡蛋肉包包括从镇上买回来的点心他都能自己拿着慢慢啃,你不注意他还会往嘴里塞奇奇怪怪的东西。
卫父和吴氏离开的时候心里一方面的确是对以后日子的憧憬,也有很多不舍,毕竟在后山村生活了那么多年。砚台就没什么愁,他让吴氏抱着随马车摇摇晃晃感觉还挺新鲜。
从后山村到松阳县到宿州再一路北上赶往京城,他们用了约摸一个半月。七月底离乡,九月十二才进京。卫父早跟人说过他们去集古轩,赶车的就直接把人送过去,到集古轩门前停下来之后,吴氏抱着砚台下去走了几步,砚台最近在跟奶奶闹小脾气,他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马车里空间实在很窄,没地方给他滚,他想出去活动,车队忙着赶路呢哪能惯着他?
终于被奶奶抱出马车了,砚台怪兴奋的,想下地去走去跑。
京城这边人生地不熟的吴氏不放心,没敢撒手。
砚台委屈极了,拍拍他奶,说要下去!
吴氏抱着他亲了好几口:“乖孙子诶,你别吵,等到了地方奶就放你下去,到时候你想让我抱我都懒得抱你!”
砚台又扑腾了一下,看他奶不撒手,才放弃了,生无可恋趴在吴氏肩头上。
这时候卫父已经踏进集古轩了,他现在穿着是比在乡下那会儿体面一些,看着还是不像有钱人。
集古轩是什么地方?看招牌你就知道,是买卖古玩字画的地方。冯梁在这头做了很多年掌柜,眼力能差?他看出卫父没钱,知道这不是来买东西的,但是做生意嘛,和气生财,他还是客气了一句,问客人想看点什么?
“我不买东西。”
“那……”
“我找我儿子。”
冯梁:???
他懵得厉害,想问你儿子谁啊?来找人总得说个名。
卫父刚才是太紧张,他也发现自己话没说明白,又解释道:“我是卫成他爹,他让我到京城之后来这里找冯掌柜的。”
说到卫成,冯梁还反应了一下。他最早管卫成叫卫举人,后来叫过卫进士,再后来是卫庶常,真没直喇喇喊过大名。虽然慢半拍,他很快还是明白过来,这是卫庶常他爹!
早三个月卫庶常就看好院子,买定,收拾出来搬了过去,搬家的时候还招待了冯梁他们,答谢他先前的照顾,也提到他在信上写说让爹娘上京后去集古轩问路,到时候还要麻烦冯掌柜帮忙领一下。
只不过领个路,有什么麻烦?冯梁答应得可痛快了,结果一等二等人都没来。
卫成被选进翰林院是五月间,搬家稍微晚一点,也就六月头上,卫成就是在搬家那天拜托他的,结果六七八月都没人来,冯梁忙着忙着真还忘了。他就要去给卫父端茶,说:“卫庶常都等着急了,老哥你怎么才来?”
卫父说报信的到他家那会儿正赶上收稻谷,要出门不得安排一下?前后忙了一阵,全都搞好了才走的。七月底出门,路上颠颠簸簸到京城就这会儿了。
“那这一路挺辛苦的。来坐,老哥你坐下歇会儿,我安排一下带你过去。”说着冯梁还往店外看了一眼,问,“老嫂子怎么不进来?对了,卫庶常不是还有个儿子?才一两岁?都进来啊,进来歇会儿。”
即便冯梁这么热情招待,卫父都没好意思坐下,怕脏了人家凳子。
这店里样样东西看着都金贵得很,他碰也不敢碰,接了茶碗都没敢喝一口,又给人家放下了。
冯梁早已知道卫成是个什么家境,卫父这个反应也不奇怪,他没硬劝,喊了个人上柜台看着,说要出去会儿,才带着卫父出去了。
毕竟是举家搬迁,就算带的东西再少,行李还是有些,马车上行李没卸下来,赶车人也在一旁等,就看见卫父跟一个穿着体面的中年男人一起走出来了。
中年人倒是没往赶车人那边瞧,他一出来先招呼了吴氏,跟着就看向被吴氏抱在怀里绷着小脸不高兴的砚台。
“这是卫庶常爱子?”
听他这么说话吴氏浑身难受,但还是点点头,说:“他叫卫彦,喊砚台就行。”
听到自己名字,砚台皱着包子脸回头看了看,就见到个不认识的,他又趴了回去,趴在吴氏肩头上磨磨蹭蹭。
“奶,奶啊。”
“干啥?”
“要下去。”
吴氏拍拍他屁墩儿:“说了到地方就放你下去,等会儿。”
“要下去。”
“下去。”
“下去。”
他一个词儿一个词儿往外蹦,快念上经了。吴氏假装没听见,说走吧,早点到地方扔他下地跑跑,这一路给他闷坏了。
冯梁看着还挺有趣,问他是头年生的?头年几月?
“他四月间生的。”
那才一岁零四个月多月,能走能跑说话也清楚,看着挺有聪明相的。冯梁算了算,卫成和夫人姜氏是岁首出门,那他岂不是八个月就离了双亲,“这孩儿还挺白胖,卫庶常和夫人出门时他没闹吗?”
“不闹?咋会不闹?你不知道他原先多黏他娘,也是人小不记事,一段时间见不着慢慢忘了。现在你跟他说爹娘他都想不起来长啥样。”
吴氏又想起媳妇儿离家时说希望他别闹,哪怕忘了爹娘都成。
现在好了,他真忘了,也不知道媳妇儿看见会不会难受。
马车里空间窄,冯梁坐不进去,他们索性就没上车,冯梁直接走在前面带路,卫父和吴氏跟着他,马车就慢吞吞跟在后面。冯梁做掌柜的,嘴皮子利索,一路走一路给卫父他们介绍,集古轩虽然没占着黄金铺面,也在京城繁华地段,卫成那院子实在很偏,要走些时候。
说到那个院子,冯梁都得感叹一声他家运气不错。
当时冯梁还帮着打听来着,本来想着三百两内估摸买不到十分像样的院落,结果那会儿有家急用钱,要卖闲置的空院子,院子偏,看着和气派也不沾边,就是个不好不坏的一进四合院。倒座房那边被原先那家改成了堆放杂物的仓房以及灶屋,其他三面又有三正两耳共五间房,家中人少住着很舒服的。
但是这年头父母在几乎没人分家,这种小院一大家子住不下,要找买家很不容易。
说白了有钱人看不上,穷人稀罕却买不起,正好便宜了卫成。
卫成出了二百两买进,跟着添了些东西,将屋子布置出来。他搬过来和姜蜜住的东厢,西厢改作书房,正房这还空着,是留给二老的。卫父他们跟在冯掌柜身后窜了好几条巷子,正想问还没到吗?冯梁就伸手一指:“那就是了。”
卫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就看见一座青砖黑瓦的院子,院子瞧着不新,却已经远远超过卫父预期,他在乡下还住着泥瓦房,只在镇上见过大户人家的青砖黑瓦房,见一回就羡慕一回。
“冯老弟你说那是三郎买的院子?”
冯梁点头说没错,随后就走了几步,准备去叫门。
这时候卫成人在翰林院,家中只有姜蜜,秋天嘛哪怕京城也还不算太冷气候还好,姜蜜搬了凳子坐在院里动针线,做到一半听见有人拍门。她将家伙事放篮子里,跟着站起来,将篮子搁在凳上,自己走到门边,问:“谁啊?”
冯梁还没来得及接腔,吴氏嚷嚷出来:“媳妇儿?是媳妇儿啊?”
这熟悉的大嗓门姜蜜哪会认不出?
她心里一颤,赶紧上前拔了门闩,一拉开就见着领路的冯梁以及跟在他后面的公婆,还有被婆婆抱在怀里好奇看过来的胖崽儿。
姜蜜眼眶一下就湿润了:“爹,娘,砚台啊……”
砚台乌溜溜一双眼盯着她看,看了会儿又回头去瞅奶奶。吴氏颠他一下:“不认识了?连你娘都不认识了?你娘出家门的时候你天天闹饭都不肯吃!全忘了?”
砚台听了这话,又转回去看姜蜜。
看啊看,看了半天才软乎乎喊了声娘。
第65章
砚台刚才吵着要下地,这会儿好像忘了那出,姜蜜要抱他也只是扭了下屁股好像不大好意思,没说不让。
他到底记不记得他娘没人知道,反正刚重逢还有点拘禁,给姜蜜抱着乖得很,不像在他奶怀里吵闹得厉害。
分开是一月头上,这都九月间,母子两个太长时间没见,砚台还是像以前那样一手环着他娘的脖子,另一手不知在捣鼓什么,眼神就落姜蜜脸上。
姜蜜回头就亲他一口:“看什么呢?”
砚台也不吭声,就另一手也抱上去,趴她身上。
姜蜜想着是分开太久,他认生了。也没强求儿子立刻就要跟自己重新亲热起来,她抱着人让开,请公婆进门,又招呼掌柜的进来坐会儿。
人家团聚呢,冯掌柜掺和啥?他说还要赶着回铺子去,连口茶水都没喝,拱手告辞了。
赶车人帮着把东西卸下来,帮着送进院里,姜蜜就要去拿钱袋,吴氏让她别忙活,自己发了辛苦钱。等马车也走了,他们才进了院子闩上门。
卫父扭头看了一圈,问这个院子多少钱置办的?真不错。
“二百两,还是捡的便宜,京城这边啥都比老家贵,要不是皇上爱才……咱们哪住得起这样的院子?”
皇上送钱那个事卫父他们也知道,就说得让三郎好好干报答皇上。想起来又问:“三郎人呢?是在衙门?”
姜蜜点头说是,说他白天都不在家,基本是天不亮就出门,天近黑回来。现在也是每旬休一天,秋收假这些都没有,实在有要紧事同上峰告假,给朝廷做事还是很辛苦的。
“月俸怎样?”
“朝廷总不会亏待底下官员,相公他俸禄没多高,养活我们一家也足够了。”
吴氏就瞪了老头子一眼:“郭举人是说三郎在清水衙门,你们担心得很,我就说用不着。朝廷给的俸禄肯定不会太低,要是当官都养不活家里人那不是逼人去贪?皇上能想不到这点?”
“娘说的是。”
“媳妇儿你给指指这些东西都放哪儿去?还有我跟你爹住哪间?”
姜蜜一手抱着沉甸甸的胖儿子,一手给婆婆介绍,告诉她哪个是灶屋,哪个是仓房,“两间耳房暂时没用上,正房是给爹娘留的,我跟三郎住东厢,西厢是书房,大概就是这样。三郎不是在信里写了让爹娘少拿点东西,怎么带了这么多?”
吴氏听明白了就催促男人搬东西去,自己跟姜蜜说话,说这不是带着砚台?不准备充分怕路上有个什么状况。“你爹当时就以为来个人,还是我逼他把咱家那两床崭新的被褥还有看着上好的衣裳打包拿上了。结果你看看,我们出门那会儿还有点热,半路上就降温,到京城我换了厚衣裳都感觉风嗖嗖的……这些要是不拿,半路上就冻坏了。”
“娘别站着说话,来坐,您抱着点砚台,我去烧个水,饿吗?要不要吃点?”
吴氏说她没啥胃口,让姜蜜蒸个蛋给砚台,他该饿了。
姜蜜往灶屋去,吴氏把胖孙子放地上,让他自个儿玩会儿,也跟着往灶屋去。过去一看,屋里不算很窄,只是光线不太好,进去就感觉有些暗。
“这儿不烧柴?”
“京城里哪有干柴?只能烧炭。”
姜蜜说着往门口的方向看了一眼,不光婆婆进来了,砚台也跟他后面。
“砚台几时学会的走路?走这么稳。”
吴氏听他这么说才低头看了一眼,胖孙子果然跟进来了,她嘿了一声,说这胖娃一路都闹,马车里闷着他了,早想下去跑跑跳跳,真把他放下来又老实了:“咋的?跟进来是舍不得你娘?”
吴氏点点头,让姜家的放心,她看了看被姜蜜那两个堂嫂抱在怀里的小孩子,说:“你家条件不差,有个六岁也把娃儿送去开蒙,能读的就好好培养,争取也让他们考出去,等以后上京去考会试不就能见着蜜娘?眼下三郎才刚安置下来,这两年估摸还不太好过,等他们长大考到京城去的时候,到那时三郎就好了,也能指点帮助他们。”
“我也是这么想的!就不知道这几个小子能不能读!”
姜家的送完东西自动退开,把地方留给他们卫家人,又寒暄了一会儿,眼看着再不走时辰就晚了,大家伙儿才帮吴氏他们把东西放上马车,也把人送上去。
上去之后,吴氏让砚台给他阿公挥手。
砚台就听话很认真挥手。
又让他喊人,说我们走了。
他也跟着学,说:“我走了,走了。”
砚台说完满是期待看着他奶,仿佛是在求表扬,他奶顺手从旁边掰了一小块糕点,让拿去啃着玩。砚台是头年四月间生的,现在算来一年零三个月大,已经长了八颗乳牙,像鸡蛋肉包包括从镇上买回来的点心他都能自己拿着慢慢啃,你不注意他还会往嘴里塞奇奇怪怪的东西。
卫父和吴氏离开的时候心里一方面的确是对以后日子的憧憬,也有很多不舍,毕竟在后山村生活了那么多年。砚台就没什么愁,他让吴氏抱着随马车摇摇晃晃感觉还挺新鲜。
从后山村到松阳县到宿州再一路北上赶往京城,他们用了约摸一个半月。七月底离乡,九月十二才进京。卫父早跟人说过他们去集古轩,赶车的就直接把人送过去,到集古轩门前停下来之后,吴氏抱着砚台下去走了几步,砚台最近在跟奶奶闹小脾气,他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马车里空间实在很窄,没地方给他滚,他想出去活动,车队忙着赶路呢哪能惯着他?
终于被奶奶抱出马车了,砚台怪兴奋的,想下地去走去跑。
京城这边人生地不熟的吴氏不放心,没敢撒手。
砚台委屈极了,拍拍他奶,说要下去!
吴氏抱着他亲了好几口:“乖孙子诶,你别吵,等到了地方奶就放你下去,到时候你想让我抱我都懒得抱你!”
砚台又扑腾了一下,看他奶不撒手,才放弃了,生无可恋趴在吴氏肩头上。
这时候卫父已经踏进集古轩了,他现在穿着是比在乡下那会儿体面一些,看着还是不像有钱人。
集古轩是什么地方?看招牌你就知道,是买卖古玩字画的地方。冯梁在这头做了很多年掌柜,眼力能差?他看出卫父没钱,知道这不是来买东西的,但是做生意嘛,和气生财,他还是客气了一句,问客人想看点什么?
“我不买东西。”
“那……”
“我找我儿子。”
冯梁:???
他懵得厉害,想问你儿子谁啊?来找人总得说个名。
卫父刚才是太紧张,他也发现自己话没说明白,又解释道:“我是卫成他爹,他让我到京城之后来这里找冯掌柜的。”
说到卫成,冯梁还反应了一下。他最早管卫成叫卫举人,后来叫过卫进士,再后来是卫庶常,真没直喇喇喊过大名。虽然慢半拍,他很快还是明白过来,这是卫庶常他爹!
早三个月卫庶常就看好院子,买定,收拾出来搬了过去,搬家的时候还招待了冯梁他们,答谢他先前的照顾,也提到他在信上写说让爹娘上京后去集古轩问路,到时候还要麻烦冯掌柜帮忙领一下。
只不过领个路,有什么麻烦?冯梁答应得可痛快了,结果一等二等人都没来。
卫成被选进翰林院是五月间,搬家稍微晚一点,也就六月头上,卫成就是在搬家那天拜托他的,结果六七八月都没人来,冯梁忙着忙着真还忘了。他就要去给卫父端茶,说:“卫庶常都等着急了,老哥你怎么才来?”
卫父说报信的到他家那会儿正赶上收稻谷,要出门不得安排一下?前后忙了一阵,全都搞好了才走的。七月底出门,路上颠颠簸簸到京城就这会儿了。
“那这一路挺辛苦的。来坐,老哥你坐下歇会儿,我安排一下带你过去。”说着冯梁还往店外看了一眼,问,“老嫂子怎么不进来?对了,卫庶常不是还有个儿子?才一两岁?都进来啊,进来歇会儿。”
即便冯梁这么热情招待,卫父都没好意思坐下,怕脏了人家凳子。
这店里样样东西看着都金贵得很,他碰也不敢碰,接了茶碗都没敢喝一口,又给人家放下了。
冯梁早已知道卫成是个什么家境,卫父这个反应也不奇怪,他没硬劝,喊了个人上柜台看着,说要出去会儿,才带着卫父出去了。
毕竟是举家搬迁,就算带的东西再少,行李还是有些,马车上行李没卸下来,赶车人也在一旁等,就看见卫父跟一个穿着体面的中年男人一起走出来了。
中年人倒是没往赶车人那边瞧,他一出来先招呼了吴氏,跟着就看向被吴氏抱在怀里绷着小脸不高兴的砚台。
“这是卫庶常爱子?”
听他这么说话吴氏浑身难受,但还是点点头,说:“他叫卫彦,喊砚台就行。”
听到自己名字,砚台皱着包子脸回头看了看,就见到个不认识的,他又趴了回去,趴在吴氏肩头上磨磨蹭蹭。
“奶,奶啊。”
“干啥?”
“要下去。”
吴氏拍拍他屁墩儿:“说了到地方就放你下去,等会儿。”
“要下去。”
“下去。”
“下去。”
他一个词儿一个词儿往外蹦,快念上经了。吴氏假装没听见,说走吧,早点到地方扔他下地跑跑,这一路给他闷坏了。
冯梁看着还挺有趣,问他是头年生的?头年几月?
“他四月间生的。”
那才一岁零四个月多月,能走能跑说话也清楚,看着挺有聪明相的。冯梁算了算,卫成和夫人姜氏是岁首出门,那他岂不是八个月就离了双亲,“这孩儿还挺白胖,卫庶常和夫人出门时他没闹吗?”
“不闹?咋会不闹?你不知道他原先多黏他娘,也是人小不记事,一段时间见不着慢慢忘了。现在你跟他说爹娘他都想不起来长啥样。”
吴氏又想起媳妇儿离家时说希望他别闹,哪怕忘了爹娘都成。
现在好了,他真忘了,也不知道媳妇儿看见会不会难受。
马车里空间窄,冯梁坐不进去,他们索性就没上车,冯梁直接走在前面带路,卫父和吴氏跟着他,马车就慢吞吞跟在后面。冯梁做掌柜的,嘴皮子利索,一路走一路给卫父他们介绍,集古轩虽然没占着黄金铺面,也在京城繁华地段,卫成那院子实在很偏,要走些时候。
说到那个院子,冯梁都得感叹一声他家运气不错。
当时冯梁还帮着打听来着,本来想着三百两内估摸买不到十分像样的院落,结果那会儿有家急用钱,要卖闲置的空院子,院子偏,看着和气派也不沾边,就是个不好不坏的一进四合院。倒座房那边被原先那家改成了堆放杂物的仓房以及灶屋,其他三面又有三正两耳共五间房,家中人少住着很舒服的。
但是这年头父母在几乎没人分家,这种小院一大家子住不下,要找买家很不容易。
说白了有钱人看不上,穷人稀罕却买不起,正好便宜了卫成。
卫成出了二百两买进,跟着添了些东西,将屋子布置出来。他搬过来和姜蜜住的东厢,西厢改作书房,正房这还空着,是留给二老的。卫父他们跟在冯掌柜身后窜了好几条巷子,正想问还没到吗?冯梁就伸手一指:“那就是了。”
卫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就看见一座青砖黑瓦的院子,院子瞧着不新,却已经远远超过卫父预期,他在乡下还住着泥瓦房,只在镇上见过大户人家的青砖黑瓦房,见一回就羡慕一回。
“冯老弟你说那是三郎买的院子?”
冯梁点头说没错,随后就走了几步,准备去叫门。
这时候卫成人在翰林院,家中只有姜蜜,秋天嘛哪怕京城也还不算太冷气候还好,姜蜜搬了凳子坐在院里动针线,做到一半听见有人拍门。她将家伙事放篮子里,跟着站起来,将篮子搁在凳上,自己走到门边,问:“谁啊?”
冯梁还没来得及接腔,吴氏嚷嚷出来:“媳妇儿?是媳妇儿啊?”
这熟悉的大嗓门姜蜜哪会认不出?
她心里一颤,赶紧上前拔了门闩,一拉开就见着领路的冯梁以及跟在他后面的公婆,还有被婆婆抱在怀里好奇看过来的胖崽儿。
姜蜜眼眶一下就湿润了:“爹,娘,砚台啊……”
砚台乌溜溜一双眼盯着她看,看了会儿又回头去瞅奶奶。吴氏颠他一下:“不认识了?连你娘都不认识了?你娘出家门的时候你天天闹饭都不肯吃!全忘了?”
砚台听了这话,又转回去看姜蜜。
看啊看,看了半天才软乎乎喊了声娘。
第65章
砚台刚才吵着要下地,这会儿好像忘了那出,姜蜜要抱他也只是扭了下屁股好像不大好意思,没说不让。
他到底记不记得他娘没人知道,反正刚重逢还有点拘禁,给姜蜜抱着乖得很,不像在他奶怀里吵闹得厉害。
分开是一月头上,这都九月间,母子两个太长时间没见,砚台还是像以前那样一手环着他娘的脖子,另一手不知在捣鼓什么,眼神就落姜蜜脸上。
姜蜜回头就亲他一口:“看什么呢?”
砚台也不吭声,就另一手也抱上去,趴她身上。
姜蜜想着是分开太久,他认生了。也没强求儿子立刻就要跟自己重新亲热起来,她抱着人让开,请公婆进门,又招呼掌柜的进来坐会儿。
人家团聚呢,冯掌柜掺和啥?他说还要赶着回铺子去,连口茶水都没喝,拱手告辞了。
赶车人帮着把东西卸下来,帮着送进院里,姜蜜就要去拿钱袋,吴氏让她别忙活,自己发了辛苦钱。等马车也走了,他们才进了院子闩上门。
卫父扭头看了一圈,问这个院子多少钱置办的?真不错。
“二百两,还是捡的便宜,京城这边啥都比老家贵,要不是皇上爱才……咱们哪住得起这样的院子?”
皇上送钱那个事卫父他们也知道,就说得让三郎好好干报答皇上。想起来又问:“三郎人呢?是在衙门?”
姜蜜点头说是,说他白天都不在家,基本是天不亮就出门,天近黑回来。现在也是每旬休一天,秋收假这些都没有,实在有要紧事同上峰告假,给朝廷做事还是很辛苦的。
“月俸怎样?”
“朝廷总不会亏待底下官员,相公他俸禄没多高,养活我们一家也足够了。”
吴氏就瞪了老头子一眼:“郭举人是说三郎在清水衙门,你们担心得很,我就说用不着。朝廷给的俸禄肯定不会太低,要是当官都养不活家里人那不是逼人去贪?皇上能想不到这点?”
“娘说的是。”
“媳妇儿你给指指这些东西都放哪儿去?还有我跟你爹住哪间?”
姜蜜一手抱着沉甸甸的胖儿子,一手给婆婆介绍,告诉她哪个是灶屋,哪个是仓房,“两间耳房暂时没用上,正房是给爹娘留的,我跟三郎住东厢,西厢是书房,大概就是这样。三郎不是在信里写了让爹娘少拿点东西,怎么带了这么多?”
吴氏听明白了就催促男人搬东西去,自己跟姜蜜说话,说这不是带着砚台?不准备充分怕路上有个什么状况。“你爹当时就以为来个人,还是我逼他把咱家那两床崭新的被褥还有看着上好的衣裳打包拿上了。结果你看看,我们出门那会儿还有点热,半路上就降温,到京城我换了厚衣裳都感觉风嗖嗖的……这些要是不拿,半路上就冻坏了。”
“娘别站着说话,来坐,您抱着点砚台,我去烧个水,饿吗?要不要吃点?”
吴氏说她没啥胃口,让姜蜜蒸个蛋给砚台,他该饿了。
姜蜜往灶屋去,吴氏把胖孙子放地上,让他自个儿玩会儿,也跟着往灶屋去。过去一看,屋里不算很窄,只是光线不太好,进去就感觉有些暗。
“这儿不烧柴?”
“京城里哪有干柴?只能烧炭。”
姜蜜说着往门口的方向看了一眼,不光婆婆进来了,砚台也跟他后面。
“砚台几时学会的走路?走这么稳。”
吴氏听他这么说才低头看了一眼,胖孙子果然跟进来了,她嘿了一声,说这胖娃一路都闹,马车里闷着他了,早想下去跑跑跳跳,真把他放下来又老实了:“咋的?跟进来是舍不得你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