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节
而对于朝中的文官而言,如今新帝登基,眼看着乃是用人之际,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想尽办法要在元化帝面前冒头,从而引起这位年轻帝王的注意。
但户部倒好,整个什么税改,如今元化帝的全部心思都在户部了,户部的官员也能借此在皇帝面前挂个号。
到时候元化帝有户部的这一众官员在,旁人又哪里有机会呢?
现在借着基层官员易地而行,互相监督丈量土地的机会,将官员在税改中的表现纳入吏部的政绩考核,如此吏部也算是在税改之事上掺合了一脚。
“恩,此事并非你想的这般简单,待本官再思量思量。”
虽然心知顾云浩这建议可行,但钱卓然也不会说出来,只点头表示自己会考虑考虑,而后却又想起一事,忍不住摇头道:“易地而行的法子,虽然可能有些效用,然对于一些权势颇大的世家来说,或许即便有三位地方官员轮换清理丈量,也还是存在瞒报之事。”
顾云浩知道钱卓然的意思。
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或许有些顾忌盘踞在辖地的名门士族,但有互相清理监督之法的约束,又有擢升半级的官阶的诱惑,大多都会认真对待此事。
但凡事都没有绝对。
因着顾云浩提出的三县为一组,小组内互相监督、轮流丈量,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若是遇到在朝中极有权势之辈,即便是三个地方官员轮流丈量,也未必敢直言其瞒报之事。
毕竟在有的时候,升官事小,保命事大。
乌纱帽哪里有身家性命重要呢?
听到钱卓然亦是在担忧此事,顾云浩神色一振,眼中闪过一丝凛冽的寒光,道:“下官以为,如有此事,当杀一儆百!”
“景源所言正是本官所想。”
闻言,钱卓然却是丝毫不见诧异之色,反而是颇有兴致的伸出手指点了点面前的书案:“只要杀一批人,谁还敢在这事上含糊。”
在这次建言之后,顾云浩便埋首在手头的工作之上。
也不知是因着建言的事,听说钱卓然曾在部里公开夸赞过他两句,甚至言辞中还有准备栽培重用的意思。
当然,钱卓然此举到底是因为真的欣赏他,还是借此想要想师祖孙惟德示好,却只有他钱卓然自己知道了。
对于顾云浩来说,他虽然知晓这里面必然也还是有师祖的因素在,但也还是觉得算是意外之喜。
毕竟他当时寻了钱卓然谈及此事,主要还是为了解决税改之中的弊端,确保田地清理顺利罢了。
要知道,新政的大体方向乃是他初拟的,新政亦是他此生的追求。
田地清理之事关系到国库税入,又直接影响税改的成功与否,他必然不会坐视不管。
但能借此取得钱卓然的信任,那对他今后在户部的前途是极为有利的。
顾云浩承认自己是个贪心的人。
他不仅要推行新政,更是想要平步青云。
虽然朝中还没见动静,但见钱卓然对他的夸赞,顾云浩便知这位左侍郎大人在找机会呢。
因而,顾云浩料想,此事必然会达到他的期望。
解决了田地清理的弊端,顾云浩心情暂时轻松了些。
经过这几日的功夫,他不仅全面接手了闽省的田地清理的烂摊子,更是将里面的一些情况摸透了。
难怪陆安宁这般避之不及,以至于他才来户部,便这般急急的推了过来。
闽省的情况,甚至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
第154章 第154章:难题
刚刚入夏, 整个雍京的天气便热了起来。
一转眼,顾云浩到户部任职已有些时日了。
可能是由于之前跟陆安宁有过那一次的交锋, 这段时间以来, 陆安宁虽然偶有过问田地清理之事,但也不似之前那般故作姿态。
赵启自然也是进了户部, 跟随着顾云浩在闽省清吏司处理田地之事。
不得不说, 赵启确实是个难得的好帮手。
不仅心思缜密, 且还精通算学,顾云浩放心的将闽省各州府的田地登记册交予他核对。
虽然现在的工作任务繁重,但顾云浩心中却很是畅意的。
特别是前几天,钱卓然于大朝会奏田地之事, 元化帝正式下令, 实行易地而行的丈量方法。
没错, 钱卓然思虑再三,最后还是采纳了顾云浩的建议。
当然,作为一个官场的老手, 钱卓然不会真的突然在大朝会上提出此事。
在大朝会之前, 他亦是先探了探元化帝的口风, 而后私下向元化帝禀奏之后,方才正式于大朝会时提出。
此奏一出,满朝皆叹。
这户部是要闹哪样啊?
竟然将田地丈量之事跟官员的升迁牵扯上,这不是过界了么?
吏部居然能忍?
在众人等着看吏部与户部互掐的时候, 却是没有想到, 钱卓然又禀奏一事, 便将整个局面逆转了。
不错,钱卓然在提出此事之时,又建言把对地方官员的考量全部交由吏部主理。
这也就是说,即便是户部提出了将税改之事纳入官员考核,酌情提拔表现优异的官员,但这个官员的提拔权却还是交由吏部,而官员们在税改之中的表现,仍是由吏部去评判。
此建言一出,元化帝眉头微皱。
于萧穆言看来,钱卓然提出的丈量之法确实可行,但此事应当全部交予户部,方才是最省事,效果也最直接的。
要知道不论是田地丈量,还是对税改中官员的考核,只有户部这个主管税改的部门,才是最能反应实际情况的。
元化帝认为,如果真的要行钱卓然的丈量之法,那么由户部于税改过程的对各地方官员进行评价,而后再交由吏部对应评价确定官员的升降。
这才是最省事的法子。
毕竟元化帝身为帝王,他考量事情只从大局出发,不会去在意户部的处境。
但是见着钱卓然如此一副避之不及的样子,萧穆言心中还是有些不悦的。
这些个大臣,虽然面上说是一心为公,绝无私心,好似一副能为皇帝、为国家掏心掏肺的样子,但内里其实都满腹小心思,互相攀扯瓜葛着。
萧穆言其实一听钱卓然将此事推给吏部,便也猜到了他的用心。
无非就是想分一杯羹给吏部嘛。
虽然不悦钱卓然的小心思,但元化帝心里也明白,如此将吏部牵扯进来,是对税改有利无害的,故而也只作不见钱卓然的小动作。
就这样,在钱卓然的推波助澜之下,元化帝正式下令,华朝各地开始三县为一组,互相轮流丈量田地。
而且下诏发于各地,明言吏部将对此事进行考核,若经考核为‘优’的,一律擢升半级。
为了拉吏部进来,减轻户部的负担,元化帝甚至还专门召见了吏部的几个大佬,其中所言之事外人不得而知。
但见在元化帝传召之后,吏部上下便跟打了鸡血一样,全力扑在了考核地方官员的税改之事上。
朝中自是有聪明人,见着如此情况,也是反应各异。
有的赞钱卓然好手段,居然借着此事拉拢了吏部。
也有的叹户部的官员可惜,有钱卓然这么一个上司,居然如此就将税改之功分了一半去给吏部。
要知道拉了吏部下水,虽然减轻了税改的阻力,但也等于分了功劳。而且最重要的是,有了吏部掺合进来,元化帝今后关注和重用的就并非仅仅是一个户部了。
吏部也有官员上百人,这样一来,在元化帝面前,户部官员出头的机会自然就会相应的减少一些。
当然,钱卓然也自然是知晓这个后果。
但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于钱卓然而言,户部官员今后的仕途,显然是没有他的官帽来的重要。
他亦是知晓今次税改之后,季铭将拜相,他若想接任户部尚书,必然要在税改中立功才是。
只是,在钱卓然的奏文之后,一众守旧派的官员和世家却是有些坐不住了。
这乃是釜底抽薪之策啊。
而且还将吏部拉了过去,实在是不妙。
毕竟六部之中,吏部的地位十分关键,全国上下的地方官员,有谁敢不卖吏部的面子。
对于这些,顾云浩却是不关心的。
他只知道,在前不久,在钱卓然的建言之下,元化帝正式下令,整个事情也在随着他的设想走。
因着元化帝的这一召令,税改之事应该能顺利进行,地方上的士族们瞒报田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这,便够了。
这些日子,顾云浩带着司里的主事杨光,以及司务和侍从几人一起翻查闽省的田地登记册,从中清算瞒报的大体情况。
虽然当时立朝之处,朝中对全国各省的田地有过一次清理和丈量。
但那时候时局刚稳,清理的也比较粗糙,甚至还有些世家贿之以重金,其中瞒报的情况是数不胜数。
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必然又有不少百姓开垦了新的田地出来。
如此一来,闽地到底有多少田地,竟然是难以估算出来了。
每每思及至此,顾云浩都觉得头大如斗。
他们总不能拿着华朝疆域图去估算田地数额吧?
毕竟这个时代的地图不似前世那般细致,即便估算出闽省的辖域大小,但却还是难以弄清楚田亩之数。
但顾云浩心知,闽地的田地绝对不在少数。
不为其他,就单单只论地势而言,闽地大多都是平原地带,山地、坡地较少,经过这么多年的开垦,必然有不少地方被百姓们挖掘出来种粮食。
要知道闽省那边世家林立,朝中也有多位官员出于闽省。
有着这么多的官家士族在,土地兼并自然是少不了的,如此一来,闽地的百姓只会生活的更加艰难,必然会打量开垦田地。
他们户部存有的闽省田地登记薄上记载的数字,必然是不准的了。
只是这其中到底存在着多大的差额呢?
想到这里,顾云浩皱了皱眉,以手扶额靠在高背椅上。
“大人,吃口茶吧。”
但户部倒好,整个什么税改,如今元化帝的全部心思都在户部了,户部的官员也能借此在皇帝面前挂个号。
到时候元化帝有户部的这一众官员在,旁人又哪里有机会呢?
现在借着基层官员易地而行,互相监督丈量土地的机会,将官员在税改中的表现纳入吏部的政绩考核,如此吏部也算是在税改之事上掺合了一脚。
“恩,此事并非你想的这般简单,待本官再思量思量。”
虽然心知顾云浩这建议可行,但钱卓然也不会说出来,只点头表示自己会考虑考虑,而后却又想起一事,忍不住摇头道:“易地而行的法子,虽然可能有些效用,然对于一些权势颇大的世家来说,或许即便有三位地方官员轮换清理丈量,也还是存在瞒报之事。”
顾云浩知道钱卓然的意思。
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或许有些顾忌盘踞在辖地的名门士族,但有互相清理监督之法的约束,又有擢升半级的官阶的诱惑,大多都会认真对待此事。
但凡事都没有绝对。
因着顾云浩提出的三县为一组,小组内互相监督、轮流丈量,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若是遇到在朝中极有权势之辈,即便是三个地方官员轮流丈量,也未必敢直言其瞒报之事。
毕竟在有的时候,升官事小,保命事大。
乌纱帽哪里有身家性命重要呢?
听到钱卓然亦是在担忧此事,顾云浩神色一振,眼中闪过一丝凛冽的寒光,道:“下官以为,如有此事,当杀一儆百!”
“景源所言正是本官所想。”
闻言,钱卓然却是丝毫不见诧异之色,反而是颇有兴致的伸出手指点了点面前的书案:“只要杀一批人,谁还敢在这事上含糊。”
在这次建言之后,顾云浩便埋首在手头的工作之上。
也不知是因着建言的事,听说钱卓然曾在部里公开夸赞过他两句,甚至言辞中还有准备栽培重用的意思。
当然,钱卓然此举到底是因为真的欣赏他,还是借此想要想师祖孙惟德示好,却只有他钱卓然自己知道了。
对于顾云浩来说,他虽然知晓这里面必然也还是有师祖的因素在,但也还是觉得算是意外之喜。
毕竟他当时寻了钱卓然谈及此事,主要还是为了解决税改之中的弊端,确保田地清理顺利罢了。
要知道,新政的大体方向乃是他初拟的,新政亦是他此生的追求。
田地清理之事关系到国库税入,又直接影响税改的成功与否,他必然不会坐视不管。
但能借此取得钱卓然的信任,那对他今后在户部的前途是极为有利的。
顾云浩承认自己是个贪心的人。
他不仅要推行新政,更是想要平步青云。
虽然朝中还没见动静,但见钱卓然对他的夸赞,顾云浩便知这位左侍郎大人在找机会呢。
因而,顾云浩料想,此事必然会达到他的期望。
解决了田地清理的弊端,顾云浩心情暂时轻松了些。
经过这几日的功夫,他不仅全面接手了闽省的田地清理的烂摊子,更是将里面的一些情况摸透了。
难怪陆安宁这般避之不及,以至于他才来户部,便这般急急的推了过来。
闽省的情况,甚至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
第154章 第154章:难题
刚刚入夏, 整个雍京的天气便热了起来。
一转眼,顾云浩到户部任职已有些时日了。
可能是由于之前跟陆安宁有过那一次的交锋, 这段时间以来, 陆安宁虽然偶有过问田地清理之事,但也不似之前那般故作姿态。
赵启自然也是进了户部, 跟随着顾云浩在闽省清吏司处理田地之事。
不得不说, 赵启确实是个难得的好帮手。
不仅心思缜密, 且还精通算学,顾云浩放心的将闽省各州府的田地登记册交予他核对。
虽然现在的工作任务繁重,但顾云浩心中却很是畅意的。
特别是前几天,钱卓然于大朝会奏田地之事, 元化帝正式下令, 实行易地而行的丈量方法。
没错, 钱卓然思虑再三,最后还是采纳了顾云浩的建议。
当然,作为一个官场的老手, 钱卓然不会真的突然在大朝会上提出此事。
在大朝会之前, 他亦是先探了探元化帝的口风, 而后私下向元化帝禀奏之后,方才正式于大朝会时提出。
此奏一出,满朝皆叹。
这户部是要闹哪样啊?
竟然将田地丈量之事跟官员的升迁牵扯上,这不是过界了么?
吏部居然能忍?
在众人等着看吏部与户部互掐的时候, 却是没有想到, 钱卓然又禀奏一事, 便将整个局面逆转了。
不错,钱卓然在提出此事之时,又建言把对地方官员的考量全部交由吏部主理。
这也就是说,即便是户部提出了将税改之事纳入官员考核,酌情提拔表现优异的官员,但这个官员的提拔权却还是交由吏部,而官员们在税改之中的表现,仍是由吏部去评判。
此建言一出,元化帝眉头微皱。
于萧穆言看来,钱卓然提出的丈量之法确实可行,但此事应当全部交予户部,方才是最省事,效果也最直接的。
要知道不论是田地丈量,还是对税改中官员的考核,只有户部这个主管税改的部门,才是最能反应实际情况的。
元化帝认为,如果真的要行钱卓然的丈量之法,那么由户部于税改过程的对各地方官员进行评价,而后再交由吏部对应评价确定官员的升降。
这才是最省事的法子。
毕竟元化帝身为帝王,他考量事情只从大局出发,不会去在意户部的处境。
但是见着钱卓然如此一副避之不及的样子,萧穆言心中还是有些不悦的。
这些个大臣,虽然面上说是一心为公,绝无私心,好似一副能为皇帝、为国家掏心掏肺的样子,但内里其实都满腹小心思,互相攀扯瓜葛着。
萧穆言其实一听钱卓然将此事推给吏部,便也猜到了他的用心。
无非就是想分一杯羹给吏部嘛。
虽然不悦钱卓然的小心思,但元化帝心里也明白,如此将吏部牵扯进来,是对税改有利无害的,故而也只作不见钱卓然的小动作。
就这样,在钱卓然的推波助澜之下,元化帝正式下令,华朝各地开始三县为一组,互相轮流丈量田地。
而且下诏发于各地,明言吏部将对此事进行考核,若经考核为‘优’的,一律擢升半级。
为了拉吏部进来,减轻户部的负担,元化帝甚至还专门召见了吏部的几个大佬,其中所言之事外人不得而知。
但见在元化帝传召之后,吏部上下便跟打了鸡血一样,全力扑在了考核地方官员的税改之事上。
朝中自是有聪明人,见着如此情况,也是反应各异。
有的赞钱卓然好手段,居然借着此事拉拢了吏部。
也有的叹户部的官员可惜,有钱卓然这么一个上司,居然如此就将税改之功分了一半去给吏部。
要知道拉了吏部下水,虽然减轻了税改的阻力,但也等于分了功劳。而且最重要的是,有了吏部掺合进来,元化帝今后关注和重用的就并非仅仅是一个户部了。
吏部也有官员上百人,这样一来,在元化帝面前,户部官员出头的机会自然就会相应的减少一些。
当然,钱卓然也自然是知晓这个后果。
但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于钱卓然而言,户部官员今后的仕途,显然是没有他的官帽来的重要。
他亦是知晓今次税改之后,季铭将拜相,他若想接任户部尚书,必然要在税改中立功才是。
只是,在钱卓然的奏文之后,一众守旧派的官员和世家却是有些坐不住了。
这乃是釜底抽薪之策啊。
而且还将吏部拉了过去,实在是不妙。
毕竟六部之中,吏部的地位十分关键,全国上下的地方官员,有谁敢不卖吏部的面子。
对于这些,顾云浩却是不关心的。
他只知道,在前不久,在钱卓然的建言之下,元化帝正式下令,整个事情也在随着他的设想走。
因着元化帝的这一召令,税改之事应该能顺利进行,地方上的士族们瞒报田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这,便够了。
这些日子,顾云浩带着司里的主事杨光,以及司务和侍从几人一起翻查闽省的田地登记册,从中清算瞒报的大体情况。
虽然当时立朝之处,朝中对全国各省的田地有过一次清理和丈量。
但那时候时局刚稳,清理的也比较粗糙,甚至还有些世家贿之以重金,其中瞒报的情况是数不胜数。
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必然又有不少百姓开垦了新的田地出来。
如此一来,闽地到底有多少田地,竟然是难以估算出来了。
每每思及至此,顾云浩都觉得头大如斗。
他们总不能拿着华朝疆域图去估算田地数额吧?
毕竟这个时代的地图不似前世那般细致,即便估算出闽省的辖域大小,但却还是难以弄清楚田亩之数。
但顾云浩心知,闽地的田地绝对不在少数。
不为其他,就单单只论地势而言,闽地大多都是平原地带,山地、坡地较少,经过这么多年的开垦,必然有不少地方被百姓们挖掘出来种粮食。
要知道闽省那边世家林立,朝中也有多位官员出于闽省。
有着这么多的官家士族在,土地兼并自然是少不了的,如此一来,闽地的百姓只会生活的更加艰难,必然会打量开垦田地。
他们户部存有的闽省田地登记薄上记载的数字,必然是不准的了。
只是这其中到底存在着多大的差额呢?
想到这里,顾云浩皱了皱眉,以手扶额靠在高背椅上。
“大人,吃口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