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节
让给别人,不如让给自己人。
师徒关系亲密,在做官上也是一样的。别看皇帝看重陈渊,但只要他颜锦泉在位一日,陈渊这个六部侍郎就到头了。就算李定宸再看重,也不会顶着满朝的反对声提拔他。
所以看出陈渊前途远大,颜锦泉就决定主动退一步。
但对陈渊来说,先得到了恩师那样的提示,又惊闻这个消息,两种冲击合为一处,让他油然生出几分惶恐来。
第95章 无愧我心
进入天泰十二年,还有一件对朝廷而言,算是非常重要的事。
正月初八日,便是李定宸这位君王二十岁的生辰。
虽然他早在登基时就已经加冠,但人人都知道那是权宜之计。如今年满二十,就真正是个成年人了。所以尽管不用再行冠礼,朝堂上还是准备了一系列的庆贺仪式。
而这些仪式结束之后,所有人都不能再将御座上的天子当成少年帝王来看待了。
这种变化非常微妙,但李定宸却敏锐的察觉到了。很多原本在朝堂上保持中立,像是在观望的臣子,都倒向了他这一边。
这是大势所趋,也在预料之中,所以对于他们的举动,李定宸并没有多少欣喜之意。因为这一切,都是他自己努力得来的。但他也没有因为他们之前的观望就觉得有什么问题。
身为皇帝,就不会有不能用的人。靠近他的,远着他的,各有各的用处。
不过,还没等所有人仔细品味这种变化,朝堂上就接连出现了几次震动。
先是礼部尚书贺宁告老。
这位老大人已经七十多岁,这两年来除了大朝会还会出席之外,礼部的事情大都已经交给了下面的人,致仕的奏折也不知上了多少次,但李定宸一直压着没有批复,还特意指派了一个太医过去照料他的日常起居。
但他这个年纪,留到现在,也已经是极限了。总不能让人老死在任上,非是朝廷优待老臣的规矩。
所以去年冬天,贺老大人病了一次,从那时起朝堂上就已经在做他卸任的准备了。
果然,在贺宁再次上折子之后,皇帝没有再让内侍去送挽留的圣旨,而是自己召见了贺宁一次,然后准了他告老的奏折。
之后宫中不断往外颁发恩旨。先命内阁和礼部拟出封赏,不但有赏赐贺宁本人的,还有荫封其子侄的。又殷勤叮嘱回乡之事可以缓行,等天气暖和了再启程不迟。同时还让那位一直负责照料贺宁的太医也跟回家乡去,可谓是十分优恤。
然后这边贺宁的事才告一段落,那边内相颜锦泉却也同样上书告老。
贺宁早就已经淡出了政治核心,所以他的离开,所有人都有心里准备,对朝堂的影响也着实不大。
但颜锦泉就不同了。他是次相,整个朝堂上仅次于李定宸和王霄的人物。而且人人都知道李定宸和王霄有龃龉,虽然眼下看来,已经没有了最初时的针锋相对,但所有人也都相信,王霄在朝堂上留不久了。
内阁首相是按照资历递补的,颜锦泉又一直是站在皇帝这边的,等王霄一走,妥妥的就是一任首相。就算什么事都不做,甚至上任之后主动告老,给皇帝看重的人腾位置,那待遇也绝对与如今不同。
虽说他年纪也不小了,但到底比贺宁小着六岁呢,再熬个两三年不成问题。
所以众人一时竟有些看不明白他究竟是怎么想的,竟然在形势一片大好时主动求去。这是将马上就能到手的功劳和身份地位全都拱手让人啊!
就连李定宸也有些摸不清他的想法,捏着奏折皱眉,“怎么突然就要告老了?”
“陛下还是先下旨吧。”越罗道。不管为什么,这样的重臣求去,一向都是要你来我往许多次,说不定还要拖个一年半载的。颜锦泉既然有这个打算,原因以后总会暴露出来的,如今也不用考虑太多。
李定宸点头,让翰林学士草拟圣旨,送去了颜府。
——每个人告老的理由当然都不一样,但明面上却都会用同一个借口:抱病。所以颜锦泉上了奏折之后,便称病在家,闭门不出了。
而李定宸这封圣旨,就是情真意切请他回来“主持大局”,各种肉麻话不要钱的往上堆,保准让看了的人相信颜大人是朝廷的柱石和栋梁,离了他这朝堂就转不动了。
当然,颜锦泉那边也有套路,哭着喊着表示自己很愿意继续为国尽忠,奈何床都起不来了,只能辜负皇帝的信重,请求陛下放他将自己这具骸骨送回家乡。
然后李定宸除了继续挽留之外,还得赏赐药材,派遣太医,把阵势做足。
如此往来了几次之后,不单是李定宸,就连朝臣们也看出来了,颜锦泉“坚辞”的信念非常坚定,并没有任何动摇。
然后陈渊那封奏折就送上来了。
按照恩师指点,陈渊没有任何保留,不但在奏折之中写了医科的具体条陈,还一并连工农两科都写了进去。
虽然有迎合上意的意思,但这份奏折,陈渊写得非常用心,自己户部的差事都放下了不少,将时间都消磨在翰林院那边,翻阅了无数资料典籍,这才成型。
年轻的天子志存高远,但像他这样年富力强的朝臣,又何尝没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呢?
尤其是颜锦泉告老这件事,给了陈渊很大的刺激。虽然他并不认为自己真的能超过恩师,但对方为了他让路,他也必定尽心竭力。
而这封花费了无数心思的奏折,刚送到通政司,就引起了轩然大波。那边不敢耽误,立刻就分别抄送了内阁和殿中省,李定宸和王霄几乎是同时拿到这份奏折的。
“这个陈渊胆子真大!”自己的心思全然被这封奏折给揭开了,但李定宸并不生气,反而非常兴奋。
之前他要做的事,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在朝堂上提出来,然后在跟朝臣们的商议之中不断妥协,最后得出一个结果。虽然朝中还是有人响应,并非孤军奋战,但和这种自己想做什么,下面立刻就有人揣摩出来,主动上折子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李定宸并不怕朝臣揣摩自己的意思,只怕他们连求证都不做,就按照自己揣摩的意思去办事。
所以陈渊这封奏折,可谓是深得他心。
虽说是少了循序渐进,但李定宸自己也觉得,如今的朝堂需要这么一件事来给所有人定定神了。
殿中省那边做事仔细,送过来的折子是两份。李定宸激动得在屋子里转圈时,越罗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慢慢翻看奏折中的内容。等他那边冷静下来,才开口道,“难怪颜锦泉要主动致仕,若是为这封奏折,倒是值了。”
改革科举,影响到的人太多了。陈渊只要做成了这件事,携着巨大的声望,入阁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
届时他和颜锦泉的关系,必定会成为掣肘。但现在颜锦泉主动告老,在皇帝这里卖了个好,也就把路给他开好了。激流勇退,这份决断着实令人赞叹。
而且这其中更多的深意,更值得探究。比如他致仕之后,内阁之中就只剩下王霄和杜卓华二人,而杜卓华一向以王霄为首,等于这里成了他的一言堂。恐怕就是皇帝不说什么,王霄也得主动开口,往内阁补人。
内阁添了人,礼部尚书的位置也空着,在一个位置上待了很久的朝臣们就可以动起来了。
而李定宸作为皇帝,就可以在这种人事变动之中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安排。这等于是颜锦泉送到皇帝手边的好处,由不得他不领受。
老奸巨猾,不过如此。
李定宸闻言,不由轻轻叹了一口气。
越罗放下奏折,走到他身边,双手按在他肩上,安慰道,“陛下不需如此,王先生和颜先生不同。”
这件事颜锦泉能做,王霄却不能。
不单是因为两人的位置不同,也是因为他们的性情和理念使然。即使是同一件事,给出的解决办法也不会相同。
“朕知道。”李定宸反握住她的手,“只是有些感慨。”
这几年来,他从这些大臣们身上学到了不少,直到现在也是。所以不管各自立场如何,他心里对这些肱骨重臣,却是十分感念的。
就说王霄,几年前李定宸绝对想不到,自己有一日会真心诚意的叫一声“王先生”。提起他来也不是满肚子的不满和厌恶,而是能够心平气和的去看待这个人,从他身上发现更多东西。
“有时候,”李定宸微微侧过身,将自己整个人埋进越罗怀里,低声道,“有时候朕觉得自己在做恶人。”
越罗想了想,笑道,“功与过,只能留待后人评说了。先贤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人间世事,莫不如此。又有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若能换得天下苍生平顺安乐,我愿意与陛下一起做这个恶人。”
“放心,少不了你。”李定宸被她逗笑了,“夫妻本是一体,朕若不是好人,阿罗自然也逃不掉的。”
越罗对此很看得开,“终归我活着的时候,莫说当面,就是背着我,也是没人敢说这种话的。若人死后有灵,也该去黄泉奈何转生;若死后无灵,也就不必在意这些了。”
李定宸不由大笑,那一点伤感就淡了许多。
越罗将他手里的折子接过去放下,又命人送了茶点来。两人在窗下坐了,伴着早春风光烹茶品茗,填饱肚子之后,李定宸就从那种低落的情绪之中振作起来了。
第96章 秉公行事
李定宸一直拖到二月里,才终于准了颜锦泉告老的折子。
而这一回,加封和恩赏的力度就大得多了,可以说是李定宸登基之后前所未有的。除了赏赐绢帛金银药材和各种器皿无算,另外还荫封了颜锦泉三子。同时,他在致仕奏折之中所举荐的人,也都得到了皇帝不同程度的提拔重用,可谓是荣耀非常。
按照规矩,重臣不论是被贬还是致仕,朝廷因为顾虑对方的影响力,是不允许他们滞留京城的,就算回乡之后,当地官府也会时时关注,向朝中汇报消息。而就算回乡这段路,也要让沿路驿递护送,有监察之意。
有些皇帝不喜欢或是忌惮的大臣,为了避免他们在外面兴风作浪,跟沿途的官员联络,还会要求驿递昼夜不歇的疾驰,尽快把人送过去,非常严格。
但颜锦泉回乡时,皇帝却特意下旨,许沿路缓行,以身体为重。
大部分朝臣对颜锦泉的决断都十分赞叹,在称赞完了他的识时务和李定宸的皇恩浩荡之后,便不免将视线放到了王霄身上。
不少人都觉得皇帝给颜锦泉的这份恩宠,是做给他看的,希望他也能主动求去。
但王霄却像是对此毫无所觉,依旧稳稳立于朝堂之上,没有半分退缩的意思。
颜锦泉离京之后,李定宸便着内阁主持廷推,将缺了的这几个位置都给补上,以免影响朝廷运转。
所谓廷推,就是先由内阁拟出一张资历足够担当此位置的大臣名单,然后在大朝会上,让所有朝官不记名投票。这是历经数朝,文臣集团终于从皇帝这里争得的权力,所以这个过程,皇帝是不会参加的。
而皇权的约束性则体现在,投票结束之后,名单会重新按照票数高低进行排列,选出前三或者前四送到御前,由皇帝从其中挑选。大部分时候会选票数最高的那个,但如果皇帝的意志能够左右朝堂,选择自己更看好的臣子也同样很正常。
当然,公平是表面的。暗地里,不管是皇帝还是朝中大佬们,都是有能力左右选票的。
李定宸既然要借由这个机会给朝堂洗牌,增加自己的掌控力,自然也是做了安排的。但正因如此,内阁将名单送上来时,他才越发觉得震惊。
这份名单上,陈渊这位朝中新贵赫然在列。
“王先生的决断,不输颜先生啊!”李定宸感叹了一句,将手中的奏折递给越罗,“阿罗也来看看,这结果可真是处处都在意料之外。”
除了资历本来不够的陈渊也出现在名单上之外,王霄和杜卓华还在奏折之中提议,内阁员额一直不满,他们平日里处理政事十分忙碌,不如趁此机会递补两人入阁,补满四人的编制。
朝中谁不知道,内阁从前本来是满员的,几年前,正是王霄一手操作,让两位阁臣黯然退走,只留下颜锦泉这个行事圆滑,从来不做意气之争的老臣。而后他又引入了杜卓华这名强援,将内阁牢牢把持在自己手里。
这套班子一直持续了六七年,稳固得简直不像是政治斗争最激烈的内阁。
谁能想得到,一朝颜锦泉致仕,打破了这个稳固的铁三角之后,王霄竟然会主动要求补入两位阁臣?
而且,如果按照名单来递补的话,第一个是御史中丞刘诚,第二个竟然就是资历远远弱于其他人的陈渊,第三个才是在翰林院不知熬了多少年的掌院学士李琦!
这份名单是内阁提交上来的廷推结果,所以朝臣绝对不会有异议。李定宸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将两个支持自己的重臣放进内阁里,跟王霄和杜卓华的联盟分庭抗礼。
越罗合上折子,也不由感叹道,“王先生真是半点空子都不给别人留下。”
这也正是他的聪明之处。
颜锦泉本来是次相,隔在他和杜卓华之间,也不显得内阁是他的一言堂。但颜锦泉一走,杜卓华成了次相,他的权势就太大了。这个时候引入两个人来进行平衡,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何况他还主动将刘诚和陈渊这两位帝党放在了最前面,看起来是主动给自己添了麻烦,但李定宸如果真的点了这两人,他们也必须领他王霄这份援引入阁之情。有这两人在内阁中,外人看来自然是他退了一步,反倒能将自己“权倾朝野”“只手遮天”的名声洗干净。而李定宸若是跳过了他们,对王霄更是只有好处。
真可谓可进可退。
越罗将奏折递还给李定宸,问他,“陛下要如何决断?”
“阿罗以为呢?”
“若叫我说,陈大人固然是朝廷肱骨,但毕竟资历太浅,大可继续放在外面历练一番。”越罗道,“何况颜相才走,陈渊是他的学生,此刻入阁不合适。”
倒像是他将自己的恩师挤走。虽然颜锦泉肯定不会这么想,却到底让人心里不舒服。
师徒关系亲密,在做官上也是一样的。别看皇帝看重陈渊,但只要他颜锦泉在位一日,陈渊这个六部侍郎就到头了。就算李定宸再看重,也不会顶着满朝的反对声提拔他。
所以看出陈渊前途远大,颜锦泉就决定主动退一步。
但对陈渊来说,先得到了恩师那样的提示,又惊闻这个消息,两种冲击合为一处,让他油然生出几分惶恐来。
第95章 无愧我心
进入天泰十二年,还有一件对朝廷而言,算是非常重要的事。
正月初八日,便是李定宸这位君王二十岁的生辰。
虽然他早在登基时就已经加冠,但人人都知道那是权宜之计。如今年满二十,就真正是个成年人了。所以尽管不用再行冠礼,朝堂上还是准备了一系列的庆贺仪式。
而这些仪式结束之后,所有人都不能再将御座上的天子当成少年帝王来看待了。
这种变化非常微妙,但李定宸却敏锐的察觉到了。很多原本在朝堂上保持中立,像是在观望的臣子,都倒向了他这一边。
这是大势所趋,也在预料之中,所以对于他们的举动,李定宸并没有多少欣喜之意。因为这一切,都是他自己努力得来的。但他也没有因为他们之前的观望就觉得有什么问题。
身为皇帝,就不会有不能用的人。靠近他的,远着他的,各有各的用处。
不过,还没等所有人仔细品味这种变化,朝堂上就接连出现了几次震动。
先是礼部尚书贺宁告老。
这位老大人已经七十多岁,这两年来除了大朝会还会出席之外,礼部的事情大都已经交给了下面的人,致仕的奏折也不知上了多少次,但李定宸一直压着没有批复,还特意指派了一个太医过去照料他的日常起居。
但他这个年纪,留到现在,也已经是极限了。总不能让人老死在任上,非是朝廷优待老臣的规矩。
所以去年冬天,贺老大人病了一次,从那时起朝堂上就已经在做他卸任的准备了。
果然,在贺宁再次上折子之后,皇帝没有再让内侍去送挽留的圣旨,而是自己召见了贺宁一次,然后准了他告老的奏折。
之后宫中不断往外颁发恩旨。先命内阁和礼部拟出封赏,不但有赏赐贺宁本人的,还有荫封其子侄的。又殷勤叮嘱回乡之事可以缓行,等天气暖和了再启程不迟。同时还让那位一直负责照料贺宁的太医也跟回家乡去,可谓是十分优恤。
然后这边贺宁的事才告一段落,那边内相颜锦泉却也同样上书告老。
贺宁早就已经淡出了政治核心,所以他的离开,所有人都有心里准备,对朝堂的影响也着实不大。
但颜锦泉就不同了。他是次相,整个朝堂上仅次于李定宸和王霄的人物。而且人人都知道李定宸和王霄有龃龉,虽然眼下看来,已经没有了最初时的针锋相对,但所有人也都相信,王霄在朝堂上留不久了。
内阁首相是按照资历递补的,颜锦泉又一直是站在皇帝这边的,等王霄一走,妥妥的就是一任首相。就算什么事都不做,甚至上任之后主动告老,给皇帝看重的人腾位置,那待遇也绝对与如今不同。
虽说他年纪也不小了,但到底比贺宁小着六岁呢,再熬个两三年不成问题。
所以众人一时竟有些看不明白他究竟是怎么想的,竟然在形势一片大好时主动求去。这是将马上就能到手的功劳和身份地位全都拱手让人啊!
就连李定宸也有些摸不清他的想法,捏着奏折皱眉,“怎么突然就要告老了?”
“陛下还是先下旨吧。”越罗道。不管为什么,这样的重臣求去,一向都是要你来我往许多次,说不定还要拖个一年半载的。颜锦泉既然有这个打算,原因以后总会暴露出来的,如今也不用考虑太多。
李定宸点头,让翰林学士草拟圣旨,送去了颜府。
——每个人告老的理由当然都不一样,但明面上却都会用同一个借口:抱病。所以颜锦泉上了奏折之后,便称病在家,闭门不出了。
而李定宸这封圣旨,就是情真意切请他回来“主持大局”,各种肉麻话不要钱的往上堆,保准让看了的人相信颜大人是朝廷的柱石和栋梁,离了他这朝堂就转不动了。
当然,颜锦泉那边也有套路,哭着喊着表示自己很愿意继续为国尽忠,奈何床都起不来了,只能辜负皇帝的信重,请求陛下放他将自己这具骸骨送回家乡。
然后李定宸除了继续挽留之外,还得赏赐药材,派遣太医,把阵势做足。
如此往来了几次之后,不单是李定宸,就连朝臣们也看出来了,颜锦泉“坚辞”的信念非常坚定,并没有任何动摇。
然后陈渊那封奏折就送上来了。
按照恩师指点,陈渊没有任何保留,不但在奏折之中写了医科的具体条陈,还一并连工农两科都写了进去。
虽然有迎合上意的意思,但这份奏折,陈渊写得非常用心,自己户部的差事都放下了不少,将时间都消磨在翰林院那边,翻阅了无数资料典籍,这才成型。
年轻的天子志存高远,但像他这样年富力强的朝臣,又何尝没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呢?
尤其是颜锦泉告老这件事,给了陈渊很大的刺激。虽然他并不认为自己真的能超过恩师,但对方为了他让路,他也必定尽心竭力。
而这封花费了无数心思的奏折,刚送到通政司,就引起了轩然大波。那边不敢耽误,立刻就分别抄送了内阁和殿中省,李定宸和王霄几乎是同时拿到这份奏折的。
“这个陈渊胆子真大!”自己的心思全然被这封奏折给揭开了,但李定宸并不生气,反而非常兴奋。
之前他要做的事,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在朝堂上提出来,然后在跟朝臣们的商议之中不断妥协,最后得出一个结果。虽然朝中还是有人响应,并非孤军奋战,但和这种自己想做什么,下面立刻就有人揣摩出来,主动上折子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李定宸并不怕朝臣揣摩自己的意思,只怕他们连求证都不做,就按照自己揣摩的意思去办事。
所以陈渊这封奏折,可谓是深得他心。
虽说是少了循序渐进,但李定宸自己也觉得,如今的朝堂需要这么一件事来给所有人定定神了。
殿中省那边做事仔细,送过来的折子是两份。李定宸激动得在屋子里转圈时,越罗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慢慢翻看奏折中的内容。等他那边冷静下来,才开口道,“难怪颜锦泉要主动致仕,若是为这封奏折,倒是值了。”
改革科举,影响到的人太多了。陈渊只要做成了这件事,携着巨大的声望,入阁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
届时他和颜锦泉的关系,必定会成为掣肘。但现在颜锦泉主动告老,在皇帝这里卖了个好,也就把路给他开好了。激流勇退,这份决断着实令人赞叹。
而且这其中更多的深意,更值得探究。比如他致仕之后,内阁之中就只剩下王霄和杜卓华二人,而杜卓华一向以王霄为首,等于这里成了他的一言堂。恐怕就是皇帝不说什么,王霄也得主动开口,往内阁补人。
内阁添了人,礼部尚书的位置也空着,在一个位置上待了很久的朝臣们就可以动起来了。
而李定宸作为皇帝,就可以在这种人事变动之中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安排。这等于是颜锦泉送到皇帝手边的好处,由不得他不领受。
老奸巨猾,不过如此。
李定宸闻言,不由轻轻叹了一口气。
越罗放下奏折,走到他身边,双手按在他肩上,安慰道,“陛下不需如此,王先生和颜先生不同。”
这件事颜锦泉能做,王霄却不能。
不单是因为两人的位置不同,也是因为他们的性情和理念使然。即使是同一件事,给出的解决办法也不会相同。
“朕知道。”李定宸反握住她的手,“只是有些感慨。”
这几年来,他从这些大臣们身上学到了不少,直到现在也是。所以不管各自立场如何,他心里对这些肱骨重臣,却是十分感念的。
就说王霄,几年前李定宸绝对想不到,自己有一日会真心诚意的叫一声“王先生”。提起他来也不是满肚子的不满和厌恶,而是能够心平气和的去看待这个人,从他身上发现更多东西。
“有时候,”李定宸微微侧过身,将自己整个人埋进越罗怀里,低声道,“有时候朕觉得自己在做恶人。”
越罗想了想,笑道,“功与过,只能留待后人评说了。先贤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人间世事,莫不如此。又有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若能换得天下苍生平顺安乐,我愿意与陛下一起做这个恶人。”
“放心,少不了你。”李定宸被她逗笑了,“夫妻本是一体,朕若不是好人,阿罗自然也逃不掉的。”
越罗对此很看得开,“终归我活着的时候,莫说当面,就是背着我,也是没人敢说这种话的。若人死后有灵,也该去黄泉奈何转生;若死后无灵,也就不必在意这些了。”
李定宸不由大笑,那一点伤感就淡了许多。
越罗将他手里的折子接过去放下,又命人送了茶点来。两人在窗下坐了,伴着早春风光烹茶品茗,填饱肚子之后,李定宸就从那种低落的情绪之中振作起来了。
第96章 秉公行事
李定宸一直拖到二月里,才终于准了颜锦泉告老的折子。
而这一回,加封和恩赏的力度就大得多了,可以说是李定宸登基之后前所未有的。除了赏赐绢帛金银药材和各种器皿无算,另外还荫封了颜锦泉三子。同时,他在致仕奏折之中所举荐的人,也都得到了皇帝不同程度的提拔重用,可谓是荣耀非常。
按照规矩,重臣不论是被贬还是致仕,朝廷因为顾虑对方的影响力,是不允许他们滞留京城的,就算回乡之后,当地官府也会时时关注,向朝中汇报消息。而就算回乡这段路,也要让沿路驿递护送,有监察之意。
有些皇帝不喜欢或是忌惮的大臣,为了避免他们在外面兴风作浪,跟沿途的官员联络,还会要求驿递昼夜不歇的疾驰,尽快把人送过去,非常严格。
但颜锦泉回乡时,皇帝却特意下旨,许沿路缓行,以身体为重。
大部分朝臣对颜锦泉的决断都十分赞叹,在称赞完了他的识时务和李定宸的皇恩浩荡之后,便不免将视线放到了王霄身上。
不少人都觉得皇帝给颜锦泉的这份恩宠,是做给他看的,希望他也能主动求去。
但王霄却像是对此毫无所觉,依旧稳稳立于朝堂之上,没有半分退缩的意思。
颜锦泉离京之后,李定宸便着内阁主持廷推,将缺了的这几个位置都给补上,以免影响朝廷运转。
所谓廷推,就是先由内阁拟出一张资历足够担当此位置的大臣名单,然后在大朝会上,让所有朝官不记名投票。这是历经数朝,文臣集团终于从皇帝这里争得的权力,所以这个过程,皇帝是不会参加的。
而皇权的约束性则体现在,投票结束之后,名单会重新按照票数高低进行排列,选出前三或者前四送到御前,由皇帝从其中挑选。大部分时候会选票数最高的那个,但如果皇帝的意志能够左右朝堂,选择自己更看好的臣子也同样很正常。
当然,公平是表面的。暗地里,不管是皇帝还是朝中大佬们,都是有能力左右选票的。
李定宸既然要借由这个机会给朝堂洗牌,增加自己的掌控力,自然也是做了安排的。但正因如此,内阁将名单送上来时,他才越发觉得震惊。
这份名单上,陈渊这位朝中新贵赫然在列。
“王先生的决断,不输颜先生啊!”李定宸感叹了一句,将手中的奏折递给越罗,“阿罗也来看看,这结果可真是处处都在意料之外。”
除了资历本来不够的陈渊也出现在名单上之外,王霄和杜卓华还在奏折之中提议,内阁员额一直不满,他们平日里处理政事十分忙碌,不如趁此机会递补两人入阁,补满四人的编制。
朝中谁不知道,内阁从前本来是满员的,几年前,正是王霄一手操作,让两位阁臣黯然退走,只留下颜锦泉这个行事圆滑,从来不做意气之争的老臣。而后他又引入了杜卓华这名强援,将内阁牢牢把持在自己手里。
这套班子一直持续了六七年,稳固得简直不像是政治斗争最激烈的内阁。
谁能想得到,一朝颜锦泉致仕,打破了这个稳固的铁三角之后,王霄竟然会主动要求补入两位阁臣?
而且,如果按照名单来递补的话,第一个是御史中丞刘诚,第二个竟然就是资历远远弱于其他人的陈渊,第三个才是在翰林院不知熬了多少年的掌院学士李琦!
这份名单是内阁提交上来的廷推结果,所以朝臣绝对不会有异议。李定宸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将两个支持自己的重臣放进内阁里,跟王霄和杜卓华的联盟分庭抗礼。
越罗合上折子,也不由感叹道,“王先生真是半点空子都不给别人留下。”
这也正是他的聪明之处。
颜锦泉本来是次相,隔在他和杜卓华之间,也不显得内阁是他的一言堂。但颜锦泉一走,杜卓华成了次相,他的权势就太大了。这个时候引入两个人来进行平衡,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何况他还主动将刘诚和陈渊这两位帝党放在了最前面,看起来是主动给自己添了麻烦,但李定宸如果真的点了这两人,他们也必须领他王霄这份援引入阁之情。有这两人在内阁中,外人看来自然是他退了一步,反倒能将自己“权倾朝野”“只手遮天”的名声洗干净。而李定宸若是跳过了他们,对王霄更是只有好处。
真可谓可进可退。
越罗将奏折递还给李定宸,问他,“陛下要如何决断?”
“阿罗以为呢?”
“若叫我说,陈大人固然是朝廷肱骨,但毕竟资历太浅,大可继续放在外面历练一番。”越罗道,“何况颜相才走,陈渊是他的学生,此刻入阁不合适。”
倒像是他将自己的恩师挤走。虽然颜锦泉肯定不会这么想,却到底让人心里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