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节
  张福生笑道:“姑,我这个侄子还没孝敬您呢,怎么好拿你的红包,可不要。”
  张翠花道:“我这个人就这样,我想给的怎么也给,我不想给的怎么也不给,你拿着吧,不要推让了。”
  张福生看了大伯一眼,只得收下。
  老堂兄表情闪过一丝尴尬,好在张翠花也不是故意要说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只是陈述这么个事实,他也就放了心。
  从今天开始,两家就约定要走动起来,不但张福生逢年过节、张翠花生日来上门走动,家里小辈也要去张家屯走动。
  周明愈年纪和他相仿,以后自然就是他负责这门亲戚。
  莫茹知道要留饭,就回去拿了肉、鱼、菜、酒来,又从这里拿了鸡蛋,她去把丁兰英叫回来一起帮忙做饭。毕竟是张翠花的娘家人上门,自然要做的讲究一些,比过年也差不多的,满当当的一大桌子菜。
  晌午的时候,周诚志、周诚义就被周老汉儿请过来陪客,周明原、周明维、周明国三个在末座伺候。
  一顿认亲饭吃了老半天,等老堂兄放下酒盅的时候,日头奔西。
  他瞅着窗户纸,看着那光暗下去,就对张翠花道:“时候不早了,我们得回去了,过了年,让福生来给你磕头。”
  张翠花就道:“福生是我侄子,那你家的就不是我侄子了?都来!”
  老堂兄一听,顿时老泪纵横,也许是喝了酒感情就奔放起来,拉着张翠花的手,哽咽:“妹妹啊,你是个大度的……当年都是哥哥……”
  张翠花道:“行啦,别嚼鼓那些陈谷子烂芝麻,当年你才多大,也不是你的错。”
  张翠花觉得一点好讲古的都没有,无非就是爹娘死了,她弟弟还小立不起来,族里有那好强的就想占便宜,地、房子、家什儿的,能要什么就要什么。
  老堂兄当年并没有参与争夺,但是他爹是有的,张翠花知道,他这是替他爹赔礼道歉呢。
  当年她也不是不恨的,还发狠要怎么怎么地给他们好看,出嫁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的。后来兵荒马乱的,再加上一波又一波的事儿,有房子有地的反而倒霉,谁家过日子都自顾不暇的,哪里有心情去计较那些。
  经历那么多事儿,过去那么多年,如今都老了,张翠花也早就想开了。
  她觉得眼下过得好就行,过去的就过去了。
  如果当年不是他们逼自己,自己发狠带着弟弟嫁到周家庄,也没有这么幸福的一辈子,熬不下这么些好儿子好媳妇呢。
  她是真的彻底原谅,老堂兄也感觉得出,他哭得这么老泪纵横,也是多年的内疚和压抑。
  张家屯离着周家村有十好几里路呢,看着时候不早,周老汉儿建议要不就住一宿。
  老堂兄却不肯,说不能折腾妹妹家,非要回去。
  周诚志就让周明愈去赶骡车送大舅和弟弟回去。
  结果老堂兄回去没多少日子,腊月初三那天,张福生就陪着他大儿子来报丧,老堂兄没了。
  张翠花就收拾一下,亲自带着周明原回去奔丧。
  不过他们不是亲兄妹,张翠花不需要为他守孝,福生也不需要像亲儿子那样过年守孝不出门走亲戚。
  所以过了年,初三他就带礼物来姑家磕头拜年,初六周明愈就领着泥蛋儿、菊花俩大孩子去走舅舅家。
  莫茹自然还是初三回娘家,周明愈送他们去,过几天再去接她。
  自从社教运动开始以后,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莫家沟,从大队支书到各队的小干部,基本都换了人。
  原本崔发忠的嫡系退下,现在上来都是莫家以及崔家旁支,这些人和崔发忠家关系不是很亲密,所以莫树杰家的日子就更好过。
  莫树杰现在是队会计,沈淑君则被请去当大队的两个会计之一,除了做会计也要帮着队里搞搞文化事业。
  家里都有工作,收入自然也好,吃的、穿的、用的,也能讲究起来。
  他们家骨子里的那种讲究,还是改不了的,比如沈淑君一时没忍住,还给外孙女做的棉袄上绣了朵花。
  绣完又觉得不好,会被说追求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她就绣成一朵向日葵,然后一个红太阳,寓意祖国花朵向太阳。
  结果周七七一穿上,就在先锋大队先引起一阵潮流,小孩子们都要这么来上一幅画。
  这会儿周七七穿着来莫家沟,还在路上引得小孩子们满脸羡慕呢。
  晚上一家人坐在炕上聊天,周七七和小八姐弟俩靠在一起看傅臻和邱磊帮他们新收集的连环画《智取威虎山》。
  讲了一些村里的事儿,沈淑君颇有感触道:“不论什么时候,总归要读书识字的,哪怕不为考学就为咱自己用,过好日子也是要的。你们都记住,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孩子们读书识字,实在不行哪怕自己教呢。”
  几个孩子都答应。
  现在莫应斐自己在爹娘身边,莫树杰和沈淑君两人空了也教他识字。
  虽然没有哥哥弟弟那么出色,但在普通人里也算不错的,写写画画算算,也能独当一面。
  “这会儿城里都是子承父业,其他的也是。要是二弟学好了,以后也能在队里当个会计。”沈淑君还是挺满意的。
  怎么也比纯下地强!
  莫茹看小弟一个人默默地坐在那里,就知道他肯定又有什么事儿呢,“小弟,你这是想大哥了吗?”
  莫应熠笑了笑,“当然想啊,大哥都有五六年没回来了。”
  莫应棠自从走了以后就没回来过,但是每三个月他都往家寄一次钱,都寄给莫茹,让莫茹和娘一人一半。
  莫茹都给沈淑君送来,毕竟她自己不缺钱。
  不过沈淑君还是让她留下一半,说弟弟的心意,做姐姐的就坦然受着,他现在没媳妇呢,给姐姐也应该的。
  莫茹只好攒着,以后娶媳妇再给他。
  说起莫应棠大家就聊几句,莫树杰关心的是他在部队的表现,沈淑君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回来探亲,等回来的时候一定要物色个媳妇结婚。
  莫应棠比姐姐莫茹小两岁,今年也有21虚岁。
  一般青年十八/九家里就开始给张罗婚事,二十左右就结婚。不过自从三年饥荒以后,政府又开始提倡晚婚,建议男青年不要小于23岁,女青年不要小于22岁,甚至有些地方,还建议男人25岁。
  现在学大寨、学雷锋、学解放军,有些人以身作则,二十八/九岁还不肯结婚呢。
  不过那些人都是比较特别另类的,一般大众还是因循守旧的,到年龄就急着给孩子张罗婚事,沈淑君也不例外。
  聊了一会儿莫应棠的事儿,话题就转到莫应熠身上。
  他又有新情况,自己拿不定主意,考虑了很久,决定还是跟家里人商量一下。
  “我说的那个教生物的邓老师,上一次他老师从省大过来,他跟老师推荐了我。”
  “挺好啊,然后呢?”莫茹问。
  “那位袁老师邀请我去省大附中学习。”莫应熠表情有点犯愁。
  沈淑君道:“这不是挺好吗?有啥可愁的?”
  莫应熠看了她一眼,“娘,你不懂。”
  沈淑君笑,“你上了几年学,我就不懂了?那你说说。”
  莫应熠看了他爹和姐姐一眼,道:“我还想去北京上大学呢。”
  莫茹知道他的意思,要是去了省大附中,虽然可以近距离和省大的教授们学习,但是也意味着他必须要考省大的专业,而且还是生物专业。
  可他还想去北京呢!
  当初他可是夸下海口的。
  莫树杰道:“回头你姐夫来,问问你姐夫啥意思,你姐夫见多识广,有主意。”
  莫应熠点点头。
  莫茹道:“你姐夫也白扯,这事儿还是你自己拿主意吧。你想学啥比你想去哪里更重要。”
  其实莫应熠今年回去以后读高一下学期,66年取消高考的时候他也才高二下学期呢,赶不上高考。
  之前她那么计划,也是怕他在家里浪费时间,让他早点上学,还有就是早点把高中的课程学个差不多,以后也不用犯难。
  当时刺激弟弟说什么去北京读大学,不过是一种激将法而已,给孩子打气,接下来那几年的情况,真要是去北京她还不乐意呢。
  文化运动开始以后,不只是中小学停课闹革/命,大学也一样的,学生们不学习,整天斗来斗去,甚至分成几个帮派展开武斗。武斗的时候,吃亏的就是学生们。
  如果不是后来军队介入,阻止他们,那他们还要继续互相残杀下去。
  本来是相亲相爱的同学,就因为理念不同阵营不同就开始挥戈相向,想想实在是让人寒心。
  年轻的学生们,热血冲动,总以为自己追随就是正确的,只要自己认同的,就可以为之付出生命,就可以为之毫不怜惜地拿走反对者的生命。
  如果可以,那几年,她其实想让弟弟回家躲风头,等和平以后再出去。
  凭她和周明愈现在的人脉,让弟弟上大学,根本不是问题。
  毕竟接下来的十年是最讲关系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等70年开始,当兵吃香,战事没那么多,想当兵就要走后门。还有读大学,70年开始由各大队、公社、工厂、机关单位举荐入大学,称为“工农兵学员”。
  说白了还是要走关系。
  这些人有很大一部分连小学都没毕业呢,不过是成分好,根红苗正,关系硬,为了打破教育被地富反坏右们控制的局面,他们去上大学。
  这也导致大学教师们不知道怎么授课,要教他们记笔记,教他们从小学知识开始讲,总是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更苦。
  而这些工农兵学员毕业以后,有很大一部分,其实也就是初中水平,但是却回到原单位或者调到其他单位,担负关键岗位。
  原本她想着,哪怕就是66年不高考,等过了风头,还是可以找关系把弟弟送进大学的。
  既然邓老师有路子,那自然更好,离家还近呢。
  有谁的理想和志愿是一成不变的呢?那是小孩子的天真想法。
  绝大多数人,最美好的愿望都是在心里留着缅怀的,最终选择的路都是现实所迫不得不这样选择的,甚至可以说,其实是别无他途的!
  莫应熠就很认真地想,比较,“我挺喜欢学生物的,但是我也喜欢学语文、历史,物理其实也挺喜欢的……我挺想去首都看看的。”
  “最喜欢的学科……我最喜欢生物吧,邓老师给我太多帮助,如果我能进省大的生命科学研究所……好像也挺好的!”
  不过似乎喜欢生物除了兴趣以外,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邓老师对自己的喜爱和引导,还有袁教授的风趣和专业,让他折服。
  莫茹道:“首都咱们随时可以去的,你读了省大附中、省大,也未必不能去首都上学啊。”
  不是还可以深造嘛,以后肯定也可以读研究生之类的嘛。
  而且如果跟着袁教授,就算以后大学不招生,小弟的学业也不会耽误,还是有机会深造的。
  能够进研究所其实比什么都强,有多少人拼命学习就为了找一个铁饭碗呢。
  但是她暂时不想说太多,毕竟弟弟还年轻,有些话他不需要知道,免得会对他造成不好的影响。
  “行啦,你就好好想吧。反正不管选啥我们都高兴。”沈淑君觉得儿子能上学就挺好,以前可没想过还读大学呢。
  省大对她来说就是非常棒的。
  她也更倾向于省大,离家近啊!
  莫树杰想的却是儿子能平安就好,至于干什么都无所谓,他道:“你娘和姐姐说的对,你就自己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