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节
武皇后放下奏本,抬头浅笑,“英娘来了。”
“姑母。”裴英娘肃礼毕,回眸朝武承嗣笑了笑,“大兄。”
武承嗣面色一僵,掩下怒气,颔首回礼。
裴英娘成了他的族妹,他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心思,注定是一场空,偏偏他还得摆出笑脸接纳裴英娘,因为姑母明确说了,以后他们必须携手共同进退,如果他敢拖裴英娘的后腿,姑母不介意把武家交给裴英娘,由她主事。
武承嗣气得呕血,回家把寝房、书房的摆设物件砸得稀巴烂,出了府门,还得忍气吞声,摆出一张笑脸,和裴英娘以兄妹相称。
他看着裴英娘的笑脸,心里怒火翻腾,脸上却不得不挤出亲和的笑容,指指身旁的青年,“这是你伯父的三子,妹妹以后唤他三兄便是。”
又来一个三郎。
裴英娘和青年见礼,上官璎珞在一旁轻声道:“这位是校书郎武攸暨。”
武攸暨?!
裴英娘呆了一呆,差点失态。
武皇后瞥她一眼,调笑道:“英娘怎么看着三郎发呆?莫非三郎生得太俊了?”
武攸暨面上掠过一丝尴尬,握拳轻咳一声,垂下眼眸。
裴英娘回过神,笑着道:“头一次见三兄,不免好奇多看几眼。”
武攸暨是李令月的第二个丈夫,武皇后为了让李令月嫁给武家人,下旨杀了武攸暨的原配妻子。
裴英娘定定神,示意宫婢把她带进宫的书匣抬上殿。
“英娘闲来无事,为阿姊备了几样贺礼,先呈送姑母过目。”
“喔?”武皇后听出裴英娘的来意,现出几分好奇之色,“什么贺礼?”
裴英娘冷静下来,莞尔道:“姑母见过便知。”
宫婢打开书匣,先拿出两本合页装订的线装《道德经》。
武皇后曾号召北门学士修撰书目,对书籍卷轴之事略有了解,看到薄薄的书册,面露诧异。
她翻开线装本,纸页雪白细润,字迹清晰整齐,并非宫中常见的手抄书籍。
时下书坊大多雇佣抄书工、抄书匠抄写书卷,费时费力,抄出来的书卷质量参差不齐,佛经典籍大部分集中在寺院庙宇,由僧侣学子们抄录。
武皇后第一次主持修书时,曾命人试过雕版印刷,效果不尽如人意。
世家名门和鸿儒学子瞧不起印刷书卷,而且雕版印刷出来的成品确实低劣,远不如手抄书卷。
武皇后继续翻看书匣中的书本,每一本都清洁干净,字迹一模一样,纸张细腻匀净,散发着新鲜的墨香,“这些都是雕版印刻出来的?”
“是。”裴英娘颔首道。
武皇后沉默不语。
雕版印刷迟早会取代手抄书,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裴英娘不仅带人改进了印刻技术,还将书卷交叠成纸页,装订成册,如此那些动辄几十卷、几百卷才能抄录完的古籍佛经,只需要薄薄一本书就能录入所有内容,便捷简单,易于携带,字迹更方便辨认,看起来似乎只是改进了装订手法,其中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她当初召集天下学子修撰《列女传》、《臣轨》等书目,为的可不仅仅只是扬名而已。
武皇后的思绪越飘越远,天下学子的称颂,老百姓的敬仰,士林的推崇,都不算什么,科举制度的创制和推行,动摇立国根基,册装书和雕版印刷的改进,将会推波助澜,进一步撼动根深叶茂、盘踞千年的世家体系。
她不信裴英娘想不到其中的深远影响,不然向来小气的她不会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在这些事情上。
英娘把注定会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东西献给她,是为了换取什么?
“英娘想要什么赏赐?”
武皇后喜怒不形于色,很快掩下心中的震撼和错愕,恢复平时的端庄沉静,合上《道德经》,淡笑道,“听说前不久你在大宴上和外国使臣斗酒,赢了倭国人,找陛下讨了五百两黄金,这次姑母给你五千两?”
裴英娘所献,绝对不止五千两,但是武皇后笃定,裴英娘想要的东西,和她想象中的应该不一样。五千两黄金只是打趣罢了。
五千两黄金,用裴英娘的算术法来换算,约莫是四千万钱,这可是笔大数目。
如今宫里的人都知道裴英娘喜欢金银珠宝,李治、李旦和李令月送她礼物时,首选是真金白银、宝石珠玉,其他人看圣人、相王和公主都这么大咧咧送了,上行下效,很快舍弃那些华而不实的珍品,也跟着送金银。
一旁的武承嗣咬咬牙,姑母果然真心想把裴英娘纳入武家,竟然特意找上官璎珞和房瑶光打听过她的喜好!
不管赏赐是多是少,姑母愿意为裴英娘费心思,光是这份厚爱,就足以令人侧目了!
然而裴英娘并没有露出欢欣雀跃的表情,含笑退后两步,郑重稽首,道:“姑母疼英娘的话,英娘确实想向姑母讨一样赏赐。”
线装书本来是为李旦准备的,那一次裴英娘怕武皇后会生李旦的气,想帮他在武皇后跟前卖好。
但是纸张的改进实在太费工夫,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每一个步骤需要反复试验,光是浆水什么时候煮开,掺入什么材料,就让纸匠们忙活了几个月。更别提后来雕版的印刻了。
《道德经》、佛经和历书是最受欢迎的读本,也是做出雕版后能最大限度反复利用的,所以她让人印制了许多。
东西终于准备好了,然而武皇后和李旦早已经和好如初,不需要她费心思去调解。
不过她的辛苦并没有白费,李旦用不上,这不是还有李令月嘛!
作者有话要说:
初唐就有雕版印刷技术,但是直到宋朝,雕版印刷书才得到认同,走入市井。
宋朝有活字印刷术,但是事实上一直到清末,活字印刷术都没有发挥出什么作用,雕版印刷始终是主流,然后清末民国的时候,外国的机器来了……
具体情况以后会贴出来的~
第85章
武承嗣和武攸暨一前一后走出紫宸殿。
周围奴仆环伺,宫婢跟随。
武承嗣扫视一圈, 清清楚楚看到宫人们脸上的讨好和畏惧, 心里觉得舒服了一点, 冷哼一声, 徐徐吐出一口浊气:每次看到裴英娘都要气个半死, 下次一定要想办法给她一个教训, 以为改姓武就能高枕无忧了?她高兴得太早了!
他眯着眼睛, 盘算着怎么给裴英娘使绊子,余光看见从弟武攸暨停住脚步,立在台阶下, 站着不走了。
他回头看武攸暨, “三郎,还有事?”
他这位从弟胆子实在太小了,不关己事不张口, 装聋作哑充糊涂,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愿意得罪人, 但至少比武三思稳重听话, 勉强是个好帮手。
武三思不能为官, 武承嗣急需找一个同族兄弟入朝,彼此扶持,互为臂膀,矮个子里挑高个,武攸暨是最合适的人选。他生得清秀俊美, 脾气温和,看着没什么本事,却擅长交际,很会笼络人心,不到一个月就和同僚热络起来,帮武承嗣打探了不少消息,武承嗣虽然嫌他太软弱了,但还是越来越倚重他。
武攸暨拱手道:“大兄,姑母让我协助真师料理刻书之事,我虽是掌校理典籍的,但从来没有经手过刊印之事,委实没有头绪,想等真师出来,向她讨教一番。”
武承嗣脸色阴沉。
又让裴英娘占了上风!姑母不仅应承她的请求,大方册封薛绍的两个嫂子萧氏和成氏为乡君,帮薛绍长脸,还把主持修撰佛经典籍的重任交托给她,下一步,姑母是不是打算让裴英娘取代他?
武承嗣越想越觉得裴英娘可恨,握紧双拳,阴测测道:“三郎,你还年轻,头一次办这样的差事,免不了有很多想不到的地方,日后有什么烦难,不妨和兄长说说,兄长虽然才学不显,到底比你经过的事多,或许可以替你解忧。”
武攸暨微笑道:“那就先谢过大兄了,愚弟若有拿不定主意之事,一定先和大兄商议。”
见从弟如此上道,武承嗣满意地点点头。有武攸暨这个内应在,正好方便他插手刻书之事。
他拍拍武攸暨的肩膀,笑眯眯道:“好好当差,过不了半年,兄长就能想办法把你调到尚书省。你现在这个校书郎当得太没趣了,一个月的俸禄还不够去平康坊吃顿酒,连花娘的缠头都送不起。”
“都是为圣人分忧,差事清闲,也有清闲的好处。”武攸暨垂首不慌不忙道。
武承嗣皱皱眉头,看武攸暨态度恭敬,不想当着宫人的面呵斥他,摆摆手,大步离开。
“大兄慢走。”
等武承嗣走远了,武攸暨抬起头,看着大兄扬长而去的背影,轻叹口气,摇摇头。
他等了好一会儿,始终不见裴英娘出来。
正好几个宫人说说笑笑走出侧殿,他上前打听:“烦扰几位,天后是否留下真师在殿中用膳?”
宫人听他说话客气,脆生生答道:“校书郎还是先回去吧,圣人听说真师入宫,已经派人接走真师了。”
武攸暨谢过宫人。早听说圣人疼爱真师,真师出家后头一次回宫,必定有很多话和圣人说,大概没空见他。
他想了想,决定回去以后先写出一个章程来,再去永安观拜访裴英娘。
裴英娘打算见过武皇后之后,就去含凉殿向李治请安,不想刚走出内殿,便看到几个眼熟的侍者等在廊下,见她出来,争相拥上前,一个个满脸堆笑,挤出一脸褶子,“真师,大家等候多时了。”
裴英娘回头和上官璎珞告别,上官璎珞把册封萧氏和成氏的敕书送到她手上,目送她走远。
直到看不见裴英娘了,上官璎珞才折返回内殿。
内殿静悄悄的,墙角的莲花铜漏张开铜制荷叶盘,清水汩汩而下,水声潺潺。
侍立的宫人们屏气凝神,房瑶光坐在光线充足的槅窗下抄写着什么。
武皇后端坐于软榻上,意态闲适,手里正翻看裴英娘刚刚进献的一本装订成册的线装佛经。
不知裴英娘用了什么奇怪的法子,每一本书的封面上都印刻有一幅一模一样的观音像。上官璎珞和房瑶光眼光敏锐,一眼看出拈花微笑的观音是按着武皇后的眉眼画的。
她们认得出,武皇后当然也看得出来。
她合上佛经,目光流连在观音像上,徘徊流连,若有所思,“英娘去含凉殿了?”
李治担心裴英娘在外面受委屈,这几夜辗转反侧,难以安眠。昨晚还因为梦到裴英娘在宫门外大哭而半夜惊醒,非要在殿外守卫的千牛备身亲自去宫门外看一看,确定裴英娘没大半夜跑到蓬莱宫求救,才肯睡下。
不止李治如此,裴英娘搬出去以后,李令月也像失了伙伴的鸟儿一样,蔫蔫的,没什么精神,要不是即将出阁,她早就闹起来了。
武皇后正准备明天派人去接裴英娘进宫,刚好她自己来了。
上官璎珞点点头,“圣人身边的常侍接真师走的。”
她习惯叫裴英娘公主,不过看天后的意思,似乎对裴英娘另有打算。她直觉裴英娘以后不可能恢复李姓,只能改口叫真师了。
武皇后低头轻抚着涂了鲜红蔻丹的指甲,娇养多年,她的双手依旧和年轻时一样白皙柔嫩,“你觉得,英娘知道是我刻意让你送口信给她的吗?”
上官璎珞俯首,轻声道:“奴不知。”
“她知道。”武皇后笑了笑,风韵犹存的脸上有片刻的温柔慈和,“其实她知不知道没什么差别,她不在乎。”
也许令月喜欢裴英娘不只是因为她们俩投缘,令月知道谁真心对她好。
武皇后叹息一声,斜靠着凭几,淡笑道,“令月比我强,她有个好妹妹。”
她也曾有过姐妹,一母同胞的亲姐妹。武皇后合上双目,思绪越飘越远。
她生于并州,阿耶早逝,兄长不慈,她和母亲、姐姐相依为命。那时候姐姐对她很好,出嫁以后担心她在武家过得不如意,时常打发人往娘家送些吃食布帛。还四处打听,想帮她找一户门当户对的人家,早点送她出阁,免得她在武家受气。
武皇后不甘心草草出嫁,落得一辈子籍籍无名,选择应召进宫,妄图靠年轻貌美为自己挣一个锦绣前程。
十几年后,她历经坎坷,终于得偿所愿,成为一国之母。整个武家随着她的风光得意而鸡犬升天,她的母亲杨氏成为荣国夫人,守寡的姐姐武氏成为韩国夫人。
武皇后给她的姐姐武氏锦衣玉食,让姐姐的儿子改姓,以继承武家的爵位,给姐姐的女儿公主一般的奢靡用度,姐姐是怎么回报她的?
“姑母。”裴英娘肃礼毕,回眸朝武承嗣笑了笑,“大兄。”
武承嗣面色一僵,掩下怒气,颔首回礼。
裴英娘成了他的族妹,他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心思,注定是一场空,偏偏他还得摆出笑脸接纳裴英娘,因为姑母明确说了,以后他们必须携手共同进退,如果他敢拖裴英娘的后腿,姑母不介意把武家交给裴英娘,由她主事。
武承嗣气得呕血,回家把寝房、书房的摆设物件砸得稀巴烂,出了府门,还得忍气吞声,摆出一张笑脸,和裴英娘以兄妹相称。
他看着裴英娘的笑脸,心里怒火翻腾,脸上却不得不挤出亲和的笑容,指指身旁的青年,“这是你伯父的三子,妹妹以后唤他三兄便是。”
又来一个三郎。
裴英娘和青年见礼,上官璎珞在一旁轻声道:“这位是校书郎武攸暨。”
武攸暨?!
裴英娘呆了一呆,差点失态。
武皇后瞥她一眼,调笑道:“英娘怎么看着三郎发呆?莫非三郎生得太俊了?”
武攸暨面上掠过一丝尴尬,握拳轻咳一声,垂下眼眸。
裴英娘回过神,笑着道:“头一次见三兄,不免好奇多看几眼。”
武攸暨是李令月的第二个丈夫,武皇后为了让李令月嫁给武家人,下旨杀了武攸暨的原配妻子。
裴英娘定定神,示意宫婢把她带进宫的书匣抬上殿。
“英娘闲来无事,为阿姊备了几样贺礼,先呈送姑母过目。”
“喔?”武皇后听出裴英娘的来意,现出几分好奇之色,“什么贺礼?”
裴英娘冷静下来,莞尔道:“姑母见过便知。”
宫婢打开书匣,先拿出两本合页装订的线装《道德经》。
武皇后曾号召北门学士修撰书目,对书籍卷轴之事略有了解,看到薄薄的书册,面露诧异。
她翻开线装本,纸页雪白细润,字迹清晰整齐,并非宫中常见的手抄书籍。
时下书坊大多雇佣抄书工、抄书匠抄写书卷,费时费力,抄出来的书卷质量参差不齐,佛经典籍大部分集中在寺院庙宇,由僧侣学子们抄录。
武皇后第一次主持修书时,曾命人试过雕版印刷,效果不尽如人意。
世家名门和鸿儒学子瞧不起印刷书卷,而且雕版印刷出来的成品确实低劣,远不如手抄书卷。
武皇后继续翻看书匣中的书本,每一本都清洁干净,字迹一模一样,纸张细腻匀净,散发着新鲜的墨香,“这些都是雕版印刻出来的?”
“是。”裴英娘颔首道。
武皇后沉默不语。
雕版印刷迟早会取代手抄书,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裴英娘不仅带人改进了印刻技术,还将书卷交叠成纸页,装订成册,如此那些动辄几十卷、几百卷才能抄录完的古籍佛经,只需要薄薄一本书就能录入所有内容,便捷简单,易于携带,字迹更方便辨认,看起来似乎只是改进了装订手法,其中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她当初召集天下学子修撰《列女传》、《臣轨》等书目,为的可不仅仅只是扬名而已。
武皇后的思绪越飘越远,天下学子的称颂,老百姓的敬仰,士林的推崇,都不算什么,科举制度的创制和推行,动摇立国根基,册装书和雕版印刷的改进,将会推波助澜,进一步撼动根深叶茂、盘踞千年的世家体系。
她不信裴英娘想不到其中的深远影响,不然向来小气的她不会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在这些事情上。
英娘把注定会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东西献给她,是为了换取什么?
“英娘想要什么赏赐?”
武皇后喜怒不形于色,很快掩下心中的震撼和错愕,恢复平时的端庄沉静,合上《道德经》,淡笑道,“听说前不久你在大宴上和外国使臣斗酒,赢了倭国人,找陛下讨了五百两黄金,这次姑母给你五千两?”
裴英娘所献,绝对不止五千两,但是武皇后笃定,裴英娘想要的东西,和她想象中的应该不一样。五千两黄金只是打趣罢了。
五千两黄金,用裴英娘的算术法来换算,约莫是四千万钱,这可是笔大数目。
如今宫里的人都知道裴英娘喜欢金银珠宝,李治、李旦和李令月送她礼物时,首选是真金白银、宝石珠玉,其他人看圣人、相王和公主都这么大咧咧送了,上行下效,很快舍弃那些华而不实的珍品,也跟着送金银。
一旁的武承嗣咬咬牙,姑母果然真心想把裴英娘纳入武家,竟然特意找上官璎珞和房瑶光打听过她的喜好!
不管赏赐是多是少,姑母愿意为裴英娘费心思,光是这份厚爱,就足以令人侧目了!
然而裴英娘并没有露出欢欣雀跃的表情,含笑退后两步,郑重稽首,道:“姑母疼英娘的话,英娘确实想向姑母讨一样赏赐。”
线装书本来是为李旦准备的,那一次裴英娘怕武皇后会生李旦的气,想帮他在武皇后跟前卖好。
但是纸张的改进实在太费工夫,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每一个步骤需要反复试验,光是浆水什么时候煮开,掺入什么材料,就让纸匠们忙活了几个月。更别提后来雕版的印刻了。
《道德经》、佛经和历书是最受欢迎的读本,也是做出雕版后能最大限度反复利用的,所以她让人印制了许多。
东西终于准备好了,然而武皇后和李旦早已经和好如初,不需要她费心思去调解。
不过她的辛苦并没有白费,李旦用不上,这不是还有李令月嘛!
作者有话要说:
初唐就有雕版印刷技术,但是直到宋朝,雕版印刷书才得到认同,走入市井。
宋朝有活字印刷术,但是事实上一直到清末,活字印刷术都没有发挥出什么作用,雕版印刷始终是主流,然后清末民国的时候,外国的机器来了……
具体情况以后会贴出来的~
第85章
武承嗣和武攸暨一前一后走出紫宸殿。
周围奴仆环伺,宫婢跟随。
武承嗣扫视一圈, 清清楚楚看到宫人们脸上的讨好和畏惧, 心里觉得舒服了一点, 冷哼一声, 徐徐吐出一口浊气:每次看到裴英娘都要气个半死, 下次一定要想办法给她一个教训, 以为改姓武就能高枕无忧了?她高兴得太早了!
他眯着眼睛, 盘算着怎么给裴英娘使绊子,余光看见从弟武攸暨停住脚步,立在台阶下, 站着不走了。
他回头看武攸暨, “三郎,还有事?”
他这位从弟胆子实在太小了,不关己事不张口, 装聋作哑充糊涂,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愿意得罪人, 但至少比武三思稳重听话, 勉强是个好帮手。
武三思不能为官, 武承嗣急需找一个同族兄弟入朝,彼此扶持,互为臂膀,矮个子里挑高个,武攸暨是最合适的人选。他生得清秀俊美, 脾气温和,看着没什么本事,却擅长交际,很会笼络人心,不到一个月就和同僚热络起来,帮武承嗣打探了不少消息,武承嗣虽然嫌他太软弱了,但还是越来越倚重他。
武攸暨拱手道:“大兄,姑母让我协助真师料理刻书之事,我虽是掌校理典籍的,但从来没有经手过刊印之事,委实没有头绪,想等真师出来,向她讨教一番。”
武承嗣脸色阴沉。
又让裴英娘占了上风!姑母不仅应承她的请求,大方册封薛绍的两个嫂子萧氏和成氏为乡君,帮薛绍长脸,还把主持修撰佛经典籍的重任交托给她,下一步,姑母是不是打算让裴英娘取代他?
武承嗣越想越觉得裴英娘可恨,握紧双拳,阴测测道:“三郎,你还年轻,头一次办这样的差事,免不了有很多想不到的地方,日后有什么烦难,不妨和兄长说说,兄长虽然才学不显,到底比你经过的事多,或许可以替你解忧。”
武攸暨微笑道:“那就先谢过大兄了,愚弟若有拿不定主意之事,一定先和大兄商议。”
见从弟如此上道,武承嗣满意地点点头。有武攸暨这个内应在,正好方便他插手刻书之事。
他拍拍武攸暨的肩膀,笑眯眯道:“好好当差,过不了半年,兄长就能想办法把你调到尚书省。你现在这个校书郎当得太没趣了,一个月的俸禄还不够去平康坊吃顿酒,连花娘的缠头都送不起。”
“都是为圣人分忧,差事清闲,也有清闲的好处。”武攸暨垂首不慌不忙道。
武承嗣皱皱眉头,看武攸暨态度恭敬,不想当着宫人的面呵斥他,摆摆手,大步离开。
“大兄慢走。”
等武承嗣走远了,武攸暨抬起头,看着大兄扬长而去的背影,轻叹口气,摇摇头。
他等了好一会儿,始终不见裴英娘出来。
正好几个宫人说说笑笑走出侧殿,他上前打听:“烦扰几位,天后是否留下真师在殿中用膳?”
宫人听他说话客气,脆生生答道:“校书郎还是先回去吧,圣人听说真师入宫,已经派人接走真师了。”
武攸暨谢过宫人。早听说圣人疼爱真师,真师出家后头一次回宫,必定有很多话和圣人说,大概没空见他。
他想了想,决定回去以后先写出一个章程来,再去永安观拜访裴英娘。
裴英娘打算见过武皇后之后,就去含凉殿向李治请安,不想刚走出内殿,便看到几个眼熟的侍者等在廊下,见她出来,争相拥上前,一个个满脸堆笑,挤出一脸褶子,“真师,大家等候多时了。”
裴英娘回头和上官璎珞告别,上官璎珞把册封萧氏和成氏的敕书送到她手上,目送她走远。
直到看不见裴英娘了,上官璎珞才折返回内殿。
内殿静悄悄的,墙角的莲花铜漏张开铜制荷叶盘,清水汩汩而下,水声潺潺。
侍立的宫人们屏气凝神,房瑶光坐在光线充足的槅窗下抄写着什么。
武皇后端坐于软榻上,意态闲适,手里正翻看裴英娘刚刚进献的一本装订成册的线装佛经。
不知裴英娘用了什么奇怪的法子,每一本书的封面上都印刻有一幅一模一样的观音像。上官璎珞和房瑶光眼光敏锐,一眼看出拈花微笑的观音是按着武皇后的眉眼画的。
她们认得出,武皇后当然也看得出来。
她合上佛经,目光流连在观音像上,徘徊流连,若有所思,“英娘去含凉殿了?”
李治担心裴英娘在外面受委屈,这几夜辗转反侧,难以安眠。昨晚还因为梦到裴英娘在宫门外大哭而半夜惊醒,非要在殿外守卫的千牛备身亲自去宫门外看一看,确定裴英娘没大半夜跑到蓬莱宫求救,才肯睡下。
不止李治如此,裴英娘搬出去以后,李令月也像失了伙伴的鸟儿一样,蔫蔫的,没什么精神,要不是即将出阁,她早就闹起来了。
武皇后正准备明天派人去接裴英娘进宫,刚好她自己来了。
上官璎珞点点头,“圣人身边的常侍接真师走的。”
她习惯叫裴英娘公主,不过看天后的意思,似乎对裴英娘另有打算。她直觉裴英娘以后不可能恢复李姓,只能改口叫真师了。
武皇后低头轻抚着涂了鲜红蔻丹的指甲,娇养多年,她的双手依旧和年轻时一样白皙柔嫩,“你觉得,英娘知道是我刻意让你送口信给她的吗?”
上官璎珞俯首,轻声道:“奴不知。”
“她知道。”武皇后笑了笑,风韵犹存的脸上有片刻的温柔慈和,“其实她知不知道没什么差别,她不在乎。”
也许令月喜欢裴英娘不只是因为她们俩投缘,令月知道谁真心对她好。
武皇后叹息一声,斜靠着凭几,淡笑道,“令月比我强,她有个好妹妹。”
她也曾有过姐妹,一母同胞的亲姐妹。武皇后合上双目,思绪越飘越远。
她生于并州,阿耶早逝,兄长不慈,她和母亲、姐姐相依为命。那时候姐姐对她很好,出嫁以后担心她在武家过得不如意,时常打发人往娘家送些吃食布帛。还四处打听,想帮她找一户门当户对的人家,早点送她出阁,免得她在武家受气。
武皇后不甘心草草出嫁,落得一辈子籍籍无名,选择应召进宫,妄图靠年轻貌美为自己挣一个锦绣前程。
十几年后,她历经坎坷,终于得偿所愿,成为一国之母。整个武家随着她的风光得意而鸡犬升天,她的母亲杨氏成为荣国夫人,守寡的姐姐武氏成为韩国夫人。
武皇后给她的姐姐武氏锦衣玉食,让姐姐的儿子改姓,以继承武家的爵位,给姐姐的女儿公主一般的奢靡用度,姐姐是怎么回报她的?